阅读记录

第0471章 知人善任[1/2页]

重生之实现中国梦 澹台逍遥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小÷说◎网】,♂小÷说◎网】,
      魏明帝曹睿得知了蜀将马谡占领街亭,立即派骁勇善战,曾多次与蜀军交锋的大将张郃领兵抗击。
      张郃进军街亭,侦察到马谡舍水上山。
      心中大喜,立即挥兵切断水源,掐断粮道,将马谡部队围困于山上,然后纵火烧山。
      蜀军饥渴难忍,军心涣散,不战自乱。
      结果,张命令乘势进攻,蜀军大败。
      马谡失守街亭,战局骤变,迫使诸葛亮只得退回汉中。
      诸葛亮也在战后做了反思,评价街亭之战失败的原因是:“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
      其实对于马谡,在刘备临终时曾慎重对诸葛亮说:
      “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刘备对马谡如此评价并且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不可以把重要的任务交托于他,并且要对他多加考察。
      但是诸葛亮向来对马谡深为器重,每次接见谈论,从白天到黑夜。
      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不顾众人的反对。
      将马谡任命为北伐魏国的先锋,授予他大任,但由于马谡违背诸葛亮的作战计划,不听旁人劝谏,一意孤行,导致了这场战争以失败告终。
      马谡因此也获罪,被诸葛亮挥泪斩首,年仅39岁。
      很明显,不管诸葛亮的才智有多高,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不是一个统帅的人才。
      诸葛亮不是伯乐,他只是一个高明的军师而已。
      他对人的看法经常失之偏颇,不能准确把握驾御人性,做到用人之长,才会出现街亭之失的严重后果。
      但是刘备确不同,他虽然出生卑微。
      军事谋略上,还有在指挥才能上,刘备跟诸葛亮相比,肯定是差距非常大。
      可以识人用人上,诸葛亮跟刘备的差距同样也非常大。
      刘备能通过与人谈话,观察他人的才能、气度,清楚的知道他人是不是一个可用之才,而且从别人都不会注意的细微处,发现他人的优点缺点,长处短处,善于用人之长,避免用人之短。
      所以他能够让手下的能人,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长处。
      同时也能制止手下能人,出现的错误。
      刘备起到非常关键的舵手作用,就象是马谡,做为参谋,刘备并没有反对。
      如果是在刘备活着的时候,诸葛亮想让马谡担任主将。
      刘备肯定第一时间否决诸葛亮的决定,也就不会出现重大失误,同时他也了解诸葛亮品性特别了解。
      他知道诸葛亮,看不清楚马谡的长短之处。
      对马谡有可能出现不恰当的使用,因此就在临终前还特别交待,让诸葛亮不可重用马谡。
      可见刘备察人入微。
      早先他见到徐庶对诸葛亮推崇备至。
      他虽然求贤若渴,但也没有因为徐庶的推崇备至,就毫不保留的相信诸葛亮的超凡才能。
      他必须自己亲自考察过才能放心。
      他也知道越是有才能的人,就越是有自己的骄傲。
      其实他更清楚,自己在考察诸葛亮的同时,诸葛亮也在考察自己,如果自己没有优秀统帅的眼光和才能,就是自己的姿态放得再低,对他再尊重,也不可能获得他的投效。
      如果自己在诸葛亮的眼中并非是一个明主。
      那他是不可能得到这匹“千里马”。
      当然如果经过他的考察,诸葛亮并非是最好的军师人才,他肯定也不会把第一军师的职位给诸葛亮。
      因此刘备放低姿态,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
      刘备如此的求贤若渴,成为了千古佳话,可见他也是深知用人之道和驭人之术的。
      他用真诚、尊重和求贤若渴打动诸葛亮后。
      在见面时刘备又虚心求教,让诸葛亮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再通过认真观察了解诸葛亮的性格品性,让自己对诸葛亮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从而确定诸葛亮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谋士。
      刘备才决定把最重要的军事指挥的大权交给诸葛亮。
      其实这充分说明了,刘备能够成就大业,关键是他有超人的能力,就是他有常人没有的眼光。
      更为重要的是他有识人之明,用人之才,驭人之术。
      从他临终前的慎重交待就知道,他的眼光高明。
      他知道诸葛亮很器重马谡,他清楚马谡,并不是一个独档一面的将才,同时他也清楚诸葛亮的才能。
      但是,知人善任并不是诸葛亮的强项。
      刘备知道诸葛亮很器重马谡,担心诸葛亮会重用他,因此他才会在临终前特别交待:“马谡言过其

第0471章 知人善任[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