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第一次坐飞机
机票价格是256元人,没有折扣,相当于我们当时在职2个多月的工资。
我们俩有个约定,必须要在24周岁前坐上飞机。
因为香港电视剧《义不容情》中的主人公(黄日华扮演)的一个镜头让我们历历在目——他哭着说:我都25岁了,还没坐过飞机。
定好机票兴奋的我俩一夜没睡,互相安慰自圆其说:别误点!
5点钟,天还黑着,我俩就披星戴月的直奔机场班车点,早上8点的飞机啊!
在陈旧的机场检票处和安检通道,我俩也是尽可能装的满不在乎的、不像是第一次乘机。
坐上麦道小飞机,左右看看也就那么回事,无非就是感觉大多数亲戚朋友都没有坐过飞机的经历而心情清爽罢了。
就在飞机腾空的瞬间,我也随之晕菜了——脑供血不足,晕晕乎乎的昏睡过去。听到空姐说话,要给乘客送饮料,我强打精神危襟正坐。现在想想,当时自己嘴没长毛的表情,肯定会让空姐颇感滑稽。当空姐走到我们面前时问:请问先生要饮料、矿泉水还是咖啡?合作伙伴很实在的要了杯饮料,而我自然要和他差异化,“咖啡”,还没等空姐走到下一格座位,我把塑料咖啡杯一歪,撒了我一裤裆,这回该轮到同伴找到笑料了,在未来的一周时间里,他得着机会就拿这寒碜我,我无语……
我的处女行,还没明白过来乘机的一些规矩,飞机就着地了,哈哈,当时觉得那个冤呐!就这么结束了?感觉很像小时候做旋转木马停下时,我很不死心的一步三回头的再多看两眼刚刚坐过的飞机,“两个月的工资”就这么没了?
出了机场,我们打听着奔城隍庙而去,好像城隍庙就是座金山一样,那种心情,简直了!
人不爽的是,我们开始很自作聪明的找上海本地的老年人询路,虽然上海话我们听不懂,但是对翻白眼和那种不屑的语气还是不迟钝的。这让我们想起自己的家乡,我们对待问路的外地人那种热情程度与上海人简直是天壤之别,家乡人对待外地人问路,似乎总是觉得做的不到位一样,尤其是中老年人,恨不得拉着手把问路的外地人送到炕头上才算尽到地主之谊!
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啊!我们以最快的速度先在小商品市场走了个大概,然后,利用吃便当的空,兴奋的研究进谁家的货,也顾不了是坐在垃圾桶旁边了。最终选来选去只有一家的货符合我们审美标准,对,我说的不是市场需求,而是我们自己的审美标准。这是做生意的首忌。
第一次与人讨价还价很是搞笑,自己还得强忍着脸红和想笑的感觉,煞有介事的和人家砍,非得装着久经沙场般,最终老油条的摊主也没让我们沾着便宜。
匆匆忙忙的点数、交钱、装箱、打包、找车,然后直奔码头,不坐晚上的轮船,周一就赶不回单位上班了,我只请了一天假,92年那会儿还没有双休日呢。
到码头买好船票办好托运,还有时间领略一下传说中的大上海。我俩事不宜迟的蹿到外滩(这可是当时上海的标志性地点),一股难闻的恶臭直入鼻腔,那个恶心啊。赶紧掉头奔南京路商业区,找补找补对大上海的好感,此时此刻,我们俩也只有看的份了,身上只留下吃饭打车的十几块钱了。
哎呀,总算是体会了一把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的感觉,马不停蹄、走马观花,已经忘记累是什么滋味了,否则,回家后和那些只听说过大上海的同学、朋友、亲戚怎么形容见过的世面啊?!
26小时的首航轮船,无语,除了反胃已经顾不了别的了,我下船的第一个愿望就是四肢伏地,好好感受一下以前没感觉到的那么踏实亲切的陆地!
凌晨6点多下船,我迷迷糊糊的简短嘱咐同伴,如何接货、如何拉到柜台云云,就晃晃悠悠的直奔单位去上班了。
一到下班时间,我就一溜小跑来到柜台(距离我单位不到5分钟步行路程),看着摆满柜台的各式各样音乐盒和装饰性礼品盒,很有成就感,仿佛就等着顾客潮水般来抢购了。
左邻右舍的摊主都不时投来羡慕的眼神,好像在说:这俩帅哥真有本事!但是,好像缺点什么?对了,价格牌!
合伙人还在等着和我商量定价呢,啊哈,确切的说
(之六——第一次坐飞机)[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