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下日期,七月七日,六十九年前的今天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战的开始。 优秀儿女们的鲜血流淌,他们都是好儿女,他们的血是滚烫的,鲜红的。留给我们一种精神。 也给了我们一个美好的希望,让我们不至于一想到那个时候就只能唏嘘感慨。 然而对于整个民族来说,七七算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日子? 我是东北人,七七对我们东北来说算是什么日子? 自从九一八开始,沉沦于异族的统治先后十四年,在七七之前,已经沦陷了将近六年,或许我们该感谢这个日子,挑起了中日的正式战争,让我们有机会回到祖国?这种看法无疑是偏激的,中国的土地早晚会回到中国,就算没有正式的开战,伪满也不能长久存在,这对于历史的假设是无意义的。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在东北人来说应该是切齿痛恨才对。 十四年的惨痛经历,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不少伤痕,很多厂矿旁边如山的白骨,大大小小的纪念馆,还有老一辈人不得不学的一些日语,都是那一段历史的延伸。我们绝对不会忘记那段历史,九一八那天东北全境的汽车要鸣笛十五分钟,所有城市的防空警报要拉响,即使身在外地,也会有亲友发来短信,或者直接拨个电话,让我们身在千里之外也一样能够听到那汽笛,为死难的同胞们默哀…… 把历史牢记到了这个地步,应该说对得起先烈们了?对得起那些同胞了? 还不够!这也算牢记历史? 与那段历史有关系的事件实在太多了,从九一八开始算的话是十四年,从七七开始算的话是八年,从对日宣战开始算是四年。这其中,有南京大屠杀,有重庆大轰炸,有太多太多的惨痛,也有太多太多的英烈,我们有一一记得他们么? 这样来看,对于东北人来说,十四年是怎样一种痛苦?可是南京大屠杀对他们来说,除了愤慨,会不会也是一种痛呢?他们在承受着自己的痛,却未必把这看作是民族的事情。在一九三七年以前,东北人民的痛,松花江上的哀鸣,对于关内的同胞们来说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这种感情其实是很复杂的,对于个人来说,眼界未必会很宽,我们能在这里追忆,无非是因为我们已经不在那个时代了。 在三千里地山河沦陷的日子里,中日还没有正式开战,就已经有很多关内的好儿女赶赴白山黑水之间,他们中的很多人就在那里长眠,很多人的名字我们已经不记得,但是这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这次是一致对外的,是手挽手肩并肩来面对民族的生死抉择的。迁都之后,川军对于战争的贡献,让所有人都该感激,这其中有多少好儿女化作飞灰?留下的只有那种不灭的精神?想到了怎么能够不落泪?只有整个民族的统一,整个民族的团结,才最让人感动,哪怕依然是有所缺憾,但是一样能够成为可歌可泣的壮举。有一次这样的经历,有一次这样的事迹,已经足以让一个民族名垂千古,更何况我们还会继续生存下去,而且生存的会更好。 走在重庆的街上,忽然看见了大轰炸的纪念馆,才蓦然想起我们都
抗日战争爆发六十九周年纪念日[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