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720 没死[1/2页]

匠心 沙包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这是怎么知道的?!”
      官博的转发下面,有许多人震惊询问。
      “不可能吧,这明明就是写小说!”
      没想到官博竟然选了一个人回复了——
      “很多技术细节我们的顾问也不能确认,他全部都写出来了。”
      这……难道是真的?
      然后紧接着,许问也在官博下面回复了,只有一个字。
      “是。”
      许问回的是评论,但这个字迅速被转发了出来,顷刻之间就变成了热转。
      一时间舆论哗然,无数人争先恐后艾特自己的朋友来看。
      当“小说”的作者变成当事者本人,那感觉就完全不同了。
      “难道他写的是真事?”大家纷纷开始这样猜疑。
      “说不定都是真事,就是不发生在这个时代而已!”
      “什么意思?”
      “也许作者学到这些东西的时候就听说了这些故事,都是曾经发生过的,然后他换了个方式,把它们写出来了而已。”
      “这样说的话,确实还蛮真的……”
      技术是真的,人就有可能也是真的。
      而人是真的,人们就会对他们产生更多的认同感。
      这是遗失在历史河流中的,那些普通工匠的故事……
      许多人意识到了这件事,开始用全新的情感看待它们,越发发现了其中的动人之处。
      无论什么时候,人或者有不同,但情绪与情感都是相近的。
      对于很多人来说,那些技艺是陌生的、冰冷的,但这些人却非常亲切的、能够令人产生共鸣。
      于是,更多的人开始对这些故事产生了兴趣,它的转发量越来越高,迅速达到了五位数,还在不断上升。
      量变会渐渐带来质变,不管阅读后转发的这些人是真的感兴趣,还仅仅只是籍此装逼,不可否认的是,许问引起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兴趣,他们因此关注到了传统工匠技艺。
      也许这只是一个开始,但不管怎么说,都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许问没注册新的帐号,直接用双木帐号发的这些内容。
      他还在继续探古,同时还发生了一些其他的事情,不可能把全部精力放在更新上。
      于是有些人等不及了,开始翻o主以前的微博,自然而然翻到了连林林的那些信。
      许问在这些微博的开头就写明了,这些信不是他写的,而是摘录转发。
      这一点其实也很容易发现,连林林的文字风格跟许问的完全不同,没那么严谨克制,更细腻、更随和、更洒脱。
      这种文字风格显然更讨人喜欢,尤其是当连林林写到漠北苦寒之地的风光时,细腻温情的文字配上广阔冰冷的空间,那种反差感实在太强烈了,身临其境,又宛如荒漠中的火光,令人忍不住沉迷。
      许问的工匠故事之后,连林林的信也跟着被转发了出去,转发的速度和频率并不算快,但因此关注“双木”这个帐号的人却明显比前者更多。
      许问没注意到,这时候,他已经到了钟楼,开始了新一轮的探古。
      钟楼的风格果然跟石厅完全不同。
      钟楼主要是木制结构,当初只用了清漆,

720 没死[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