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张尧下差回来,脱去官服换上便装,他坐在桌前静思,陷入了回忆。
那天,李若兰约他到银月湖相谈,回程之际,他路过了湖边的一间小屋,便上前查看,发现那里并无人居住,只是破旧一些,收拾打扫一番,倒是个不错的休息歇脚之地。于是,他画好图纸,买了漆料,花钱请人将此处修缮了一下,简单了添置了一些桌椅家具,更换了破烂的门及门锁。空闲时过来坐坐,在青山绿水间抚琴吟诗,下棋舞剑,也是一大乐事。
张尧有一友人,就住在银月湖附近,那天他应邀到朋友家中做客,离开之时,见一群孩子正在湖边放鞭炮,孩子顽皮,随意将炮仗扔出,惊吓到了从湖边经过的一位老妇人。也许是由于受惊过度,老人家一时失足落水掉进了湖里。张尧立即上前施救,好在湖水并不深,除惊吓之外,身上并无其他地方受伤。询问交谈之际,他才知道,这位老妇人就是陈漪华的祖母。银月湖景致极佳,老人家经常会与慈顺堂的几个老姐妹到此地闲聊散步。
张尧救人之际,也有其他路人帮忙搭救,为免身穿湿衣,着凉生病,陈老夫人请身边的一位女子去帮她买件替换的衣物。但她没有带钱,只能向张尧借。张尧笑笑,把钱给了那女子,又遣人去通知陈漪华,陈漪华担心奶奶,急急忙忙赶了过来,也不曾带钱,这银子只好先欠着。
此后,张尧便多备了一把钥匙给陈老夫人。她不必还钱,若再来银月湖游玩,可到这间屋子里小坐,帮张尧准备一点饭菜点心便是了。这倒不难,陈漪华祖孙答应了下来。张尧也时常来陪伴陈老夫人,无论是慈顺堂还是在小屋,张尧与老人家聊天干活儿,老人家就为张尧缝衣烧饭,与陈漪华一道,三人日益亲密,如同一家。
“我错了。”进门站定,陈漪华就对张尧这么说。
“啊?漪华何出此言?”张尧也不明白了。
“我之前不是说了好多大道理去教训别人吗?我突然发现,原来我想错了。”张尧不言不语,只是望着陈漪华,等着她的后话。
“想要帮助别人,除了让人家懂道理之外,更关键的还是要有解决问题之道。即使是再坏再无知的人,也知道尊敬长辈,孝顺父母,诚信待人这种很简单的道理。就看那人能不能把这些道理放在心上了。”
徐宝林与侍卫相恋生子一事,让陈漪华有了感悟,正直善良,勤劳上进,这些都是她的优点,她也一直希望自己能以身作则,给王府众人做个好榜样。但在事实面前,她才发现她想错了。
马心怡和徐宝林都是官宦之女,诗书礼教,家风门规,又都长了一张美艳动人的脸。哪一样都比陈漪华强。她们之所以犯错,并非是不懂道理,而是她们二人没有付诸行动去改正错误,对身边人规劝所说的一堆道理往往也是左耳进,右耳出。所以最终愈演愈烈,再难回头。
陈漪华觉得,要想让偷情责罚之事不发生或少发生,最好的办法就是向朝廷上书,请摄政王做主裁撤后宫,让嫔妃宫女们都能回乡与家人团聚。不愿回去的,拿着积攒的体己好好过日子也就是了,免得再出现第二个徐宝林。不过,陈漪华不会写奏折,还得请张尧帮着出出主意,想想这份奏折怎么写?
其实张尧心中有另一个担忧,自摄政王代掌朝政以来,军队日益增多,农田却无人耕种,而军士们的战甲、兵器、粮草、饷银等又需要大笔花费。光靠税收,终是不够。也许这个裁撤后宫的主意能让士兵们将来解甲归田之后娶妻生子,繁衍后嗣。劳作付出,便可以自食其力。
两人交换意见之后,心里异常激动,想着终于能靠自己的力量对朝廷的施政有所贡献了,于是二人先完成了陈漪华的想法,奏折递到摄政王跟前的时候,他只对陈漪华说了一句:“你若有本事当上皇后,宫里的规矩随你改。”柳霖脱口而出小声说:“现如今连皇帝后没有,哪儿来的皇后啊!”等到后来陈漪华站在九重宫阙眺望远方时,想起这句话,也只是淡淡一笑。
摄政王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让陈漪华做好奴婢该做的分内之事,朝廷的事,不该她过问。
不过,陈漪华从前在家乡,也因为无权无势遭
第十八章:道姑[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