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521章 佛既是道[2/2页]

文道祖师爷 狠拽的吻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心中的誓愿,杀身成仁的普度众生。”
      “如此,佛性自然。”
      殷明并未强调空与有,因为现在与他们说空与有会显得很玄乎,毕竟在座的弟子中对佛理的认知极少,而甘乐能有普度众生的誓愿,很大程度上乃是因为他的聪慧。
      所以殷明要做的,只是提醒甘乐该如何秉持佛性。
      佛的出发点是心,阐述世间万物变化无常,是空,也是幻。
      但从空幻之中悟道,回归本心。
      这也就是殷明为何一再强调本心的原因,对于任何道,本心的作用远远高于其他任何介质。
      而道的出发点乃是自然,正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一切的法则都源于自然,自然就是对的,自然就是最好的。
      佛与道的结合,便形成了甘乐而今所秉持的道,不妄求,不王涛欲,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
      殷明再度解释道,“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如真道,名为得道。”
      “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
      他要提醒甘乐的是,佛性虽是成佛的关键,但佛道之中的佛性讲究的乃是空与有。
      真空与真有,其实也就是所谓的清静。
      说到底,要想悟透佛道,参透佛性,其本心必定要介于空与有之间,既无空,也无有。
      但这种空与有的幻别却又无法用笼统的言语老概括,只能靠甘乐自己去领悟。
      杨子铭显然还是不太明白。
      元启也道,“佛既讲究心无其心,形无其形,常应清静,那岂非与道很是相近?”
      道的得道乃是一无所得,进入了佛的圆觉之境。
      元启的意思是,所谓清静,从本质意义上来说也就是所谓的一无所得,那佛与道岂非殊途同归?
      殷明笑着道,“佛就是道,道就是佛。”
      “实仍空无一物,而这种空无一物的认知空掉了境界。”
      “换言之,佛道之所在,在乎本心之常有,亦常无,顺其自然而又不患得患失。”
      顺其自然是好的,但顺其自然难免会患得患失。
      解释空与有本身就是顺其自然,但一旦陷入太空与太有,那就会患得患失,此乃佛与道的临界点。
      殷明看向杨子铭道,“你将我的话一字一句的告诉甘乐,他懂的。”
      杨子铭闻言点头。
      召领甘乐悟佛是一回事,但感化晁王又是另外一回事。
      殷明抬眼看向书院外的晴空,心神一阵清明,他的脑海中忽的浮现出《清静经》的一些片段,而这些片段如同一个个小人般在他的脑海中腾飞。
      只见他的嘴角微翘,脸上荡起一丝涟漪,是时候著经了。
      要确立诸子百家,各家经书必不可少,既然黄国事起,那就先从黄国开始。
      于是,殷明摆手示意众弟子退下,而后孤身一人前往书院的最顶层,那里乃是殷明新的闭关之所,也是殷明感知自己内心世界的虚无之境。

第521章 佛既是道[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