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着透过窗户的一缕阳光,李老爹默默地伸出右手,又觉得有些不妥,放下了往日随身携带的旱烟杆,摸了摸李牧的头,黝黑的脸上露出笑容:“好,好,娃儿长大了!”
······
苏江如镜,倒映着两岸青山绿柳。碧波泛起涟漪,荡漾着青青的芦苇。
一只小渔船沿着不宽的河道驶向江宁县的方向,苏江水多有支流河道,江宁县中尤为众多。偶然见到静谧的乡野小村,千里水田,一片绿色。
李牧伸手撩着水,看着船头正在撑杆的李老爹,心里想着县城的繁华。这条水道李老爹经常走,避开沿途的渔船,李老爹驾轻就熟的在河道中来回穿插。
数个时辰后,沿途渐渐热闹繁华起来。大约在中午十分,李牧和李老爹划着渔船,来到了江宁县的西市码头。
因地处苏江流域的中段,正午时分的西市码头,停泊着上百艘大大小小的商船和渔船,热闹异常。
李牧对于江宁县并不是太了解,只是随着爹爹来过几次,听爹爹说,这江宁县在广陵郡十三县城中,是地域最为辽阔的一座,辖地上千里方圆,城内住着数十万的居民,在广陵郡是首屈一指的繁华似锦。
因为县城内河道发达,许多周边乡野渔民,来往的客商大船都是在江宁县城外的码头,停泊,进行货物装卸。
尤其是初春时节,往来客商更是众多。有携带行礼行色匆匆的行脚商人,有挎剑带刀浑身豪气的江湖豪客,亦有游走于各个郡县的杂耍艺人。
其余卖鱼的渔民,卖瓜果蔬菜的农夫,贩卖柴火的柴夫,贩卖各种山珍野味的猎户,还有走街串巷挑着货物的货郎,更是络绎不绝。
西城门外,有座上了年纪的青石板桥,桥边码头上多是摊贩,形成了一个西城门外集市。从石桥边的码头上岸,便可看到不远处有一座古观,那就是江宁县赫赫有名的青山道观。
众多挑着扁担的苦力挑夫们,天天守着石桥码头,远处一艘大货船缓缓靠过岸来,这些挑夫们精神一振,齐刷刷的望向货船的方向,随时等着帮忙卸货。
不远处的轿夫们,则眼巴巴的盯着那些客船,等着有钱的大户们来坐轿子。
在码头的一角落,有五六个小混混在哪儿徘徊,手里还拿着一本薄薄的书册,他们是巨鲨帮用来收过秤费的人,凡是没有在书册上的渔夫,他们都要在上面按手印,交了钱,才能在这码头上行事。
小渔船渐渐靠近岸边,李牧欣喜的欢呼起来,肚子早就饿的咕噜噜直叫,李老爹则熟络的和周边的挑夫,渔民们打着招呼。由于月初交了过秤费,那些小混混倒也没有过来找麻烦。
“包子,包子~~又大又香的大肉包子,三个铜板一个,好吃又管饱!”
“快来尝一尝,新鲜的瓜果,刚刚从地里挖出来的。”
“上好的干柴火,五文一捆。”
西门集市上,有卖包子、面条的饭点摊子,也有卖瓜果蔬菜的农夫,卖鱼的渔民,贩卖柴火的柴夫,和贩卖兽皮野味的猎户,都在桥上,扯着嗓子吆喝。
“哗啦~~”大船缓缓靠上岸边,李牧扭头望过去,那是一艘运送大米的货船。
长长的木踏板伸出,从船上下来一名身穿锦绣丝绸的中年富态商人,身后跟着一名颇显富气的妇女,一手牵着个清秀小姐。三人衣着显赫,与周边的渔民、挑夫相比,显得富贵和精致。后方是一众手持刀剑的家丁、仆从,还有几名拿着行礼的侍女。
这显然是县城里的某位大户人家。
那富家小姐年纪与李牧相仿,却已经是一个美人胚子,穿着一身丝织衣服,腰间挂着一枚玉佩,一缕春风拂面,她的秀发轻轻飘起,小脸上露出一丝红晕。李牧在一旁看得痴呆,那小姐正好瞧见,见着李牧这般模样,不由得“噗哧”一声,抿嘴轻笑,如花一般灿烂。
随即似乎想到了什么,她板起了脸,对着李牧冷哼一声,扭过头去。
不见了那笑容,李牧随着李老爹径直穿过西市码头,直往西门街口走去,路上,李老爹心情大好,很阔绰的给李牧买了三个肉包,一碗面条,自己则是啃着馒头,知道家里清苦,李牧吃得很细。
来到西门街口,江宁县最大的“一品香”酒楼便在那里,隔着甚远,李牧便闻到浓浓的酒肉香味,很是眼馋。
第二章 西市码头[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