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1969年初夏,我六岁,父亲去世后,我随母亲来到新民县前当堡公社大太平庄住进了继父家,开始了艰苦的生活。
      如今母亲已离开我们十几年了,我也人到中年。但我仍清晰地记得母亲对待艰苦生活的态度,更忘不了她的厨艺。
      我刚到大太平庄时,正是初夏,村东的河水已渐渐有了暖意。
      孩子们仨一群俩一伙地在河边用各种各样的家什,如脸盆呀、小丝网、口罩布做的网,在河边捞鱼。
      我也随小朋友们下河捞鱼,很快,就捞了一小碗小鱼仔,我拿回家,母亲见了,高兴地接过去:“好久没吃过鱼了!”
      可这么小的鱼咋做着吃呢?我有些疑惑。
      母亲则笑了笑,她接过鱼仔清洗干净,然后母亲把洗干净的小鱼放进铝饭盒里,又往里倒上一两滴豆油,再放进葱花、姜丝、大料,最后,放进锅里蒸半个小时,开锅后拿出饭盒,一道鲜嫩的蒸鱼仔出锅了。
      我就着玉米面饼子,吃下了母亲做的独特的锅蒸鱼仔酱。
      夏天雷阵雨过后,河北边的草地便出现一些“地抢皮”,像木耳那种的,比木耳小,紫黑色。我捡回家,母亲用蒸鱼仔的方法将其蒸熟,味道独特而鲜美。
      夏伏天里,母亲在房后种的芸豆长成了。
      清晨,太阳刚刚出来时,母亲挎着筐到豆角地里挑成熟的豆角摘下来,母亲在那摘芸豆,小花狗在母亲的周围撒欢。
      母亲摘完豆角,又

第36章 母亲的厨艺[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