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项成儒看完了学生宿舍后,又去了学院的餐厅。
      这个时候已经到了饭点,餐厅里全是正在就餐的学生。
      项成儒走到打饭的柜台前,看到柜台里面摆放着菜品至少二十几种,很是满意。
      他对着旁边的人说道:“以前领导人就说过,在苦不能苦孩子,在穷不能穷教育。这一点上,欧陆学院就做得不错。”
      李仕山看着琳琅满目的菜色心里很是明白,平日里肯定连这个一半都达不到。
      看看餐厅里吃饭的那些学生,一个个吃得是狼吞虎咽,双眼放光。
      他也挺佩服陆延庆的细心,连餐厅的伙食问题都想到了。
      只见项成儒看了一圈后,对着身后的秘书长说道:“秘书长,这也到饭点了,我们就尝一尝陆董事长学校的伙食如何。”
      “这~”刘应超迟疑了一下。
      他扭头看向身后的开发区委书记欧进新和主任向思怀。
      这两人的脸上的神色就很不好看了。
      在来之前,他们就主动邀请过,项书记就没有正面回答。
      现在说要在这里用餐,表达的意思已经足够明显了。
      项成儒见刘应超没有吭声,颇有意味地说道:“秘书长,这是看不上陆董事长学校的饭菜。”
      刘应超惊得一个激灵,连忙说道:“怎么会呢,我是触景生情。”
      说完这句,他也就思索了数秒,就解释起来。
      “我这时想到自己上大学那会儿,正是国家困难的时期,就是窝窝头都不够吃,一到晚上就饿得厉害,只能灌凉水充饥。”
      李仕山听得真相对刘应超竖起大拇指,这反应速度绝对够快,不愧是秘书长。
      刘应超说的应该是七十年代初的时候。
      那个年代正是大漂亮对我国进行经济制裁,造成我国严重的物资短缺和经济困难。
      李仕山也经常听父亲提起过,小时候家里粮食不够吃,就连红薯都要精打细算。
      奶奶只能天天熬红薯叶加上少许的红薯。
      说有一次父亲放学,刚走到家附近,就看到奶奶又在熬红薯叶,直接就蹲在原地嗷嗷大哭。
      直到现在,父亲都不吃红薯。
      国家这种情况也是到了1972年,伟大的袁院士培育出第一代杂交水稻才改变了现状。
      1974年以后,全国大多数地区的农民已经能够吃饱饭了。
      “饿肚子”那可是给上一代人怎么也抹不去的回忆。
      项成儒也被刘应超这话勾起了回忆,叹口气说道:“是啊,那个时候我正在农村当知青,日子是不好过啊。”
      “忆苦思甜”的气氛也就一小会儿就过去了。
      项成儒让洪华给自己打一份饭,他则是坐在了一名就餐学生的旁边,询问起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洪华端起一个餐盘,对着李仕山说道:“你去点一点那边两个,让他们清楚书记的用意。”
      李仕山顺着洪华的目光看去,只见欧进新和向思怀还杵在不远处,眉头紧锁似乎在商量着什么。
      在他们身后,几个开发区的官员们惊心胆颤地小心伺候着。
      生怕领导把怒火发泄到他们身上。
      李仕山很清楚这两位在愁什么。
      按照官场惯例,领导到地方视察,通常都会留下和当地官员吃个便饭。
     &nbs

第652章 书记的用意[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