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一章[1/2页]

阴阳锏 王国强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秋天,一个多么美丽且令人心醉的季节。当习习的秋风吹来一地的凉爽,夏日的燥热被驱逐干净,一去不再复返;当成熟的庄家绽开俊美的容颜,报大地以微笑,以鞠躬,尽显着丰收的骄傲与自豪;当城镇的街道被琳琅满目的时令水果所包围,到处呈现着瓜果飘香,庄稼汉微笑的醉人场面;当鲜艳的红领巾飘扬于人行道上,一群群背着书包的孩子展现出纯净可爱的笑脸对此,谁能不感到心醉,不认为秋天是那么美丽呢?
      本书所讲的故事,细细说来,那还是要从1986年9月1日那个秋天说起。
      北山——秦岭北麓一个普通的山区小县城。这天清晨,随着一阵“叮铃铃”的电铃声在城关中学校园内响起,一群群少男少女欢呼雀跃着纷纷涌向了各自的教室。门卫王世英拖着他那行动不便的右腿一歪一歪地关上了大门,正准备上锁,此时,一个身背书包的少年气喘吁吁向学校这边奔跑过来。
      “老师,等等我!”少年见有人锁门,边跑边急切地喊道。
      王世英佯装没有听见,按住锁子往大门上一推,“咔嚓”一声,门锁上了。
      王世英今年五十五岁,原来是城关二小的数学老师。可是他身体不争气,年轻时右腿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药倒是吃了不少,医生也记不清看过了多少位,可结果还是没有痊愈。每逢刮风下雨,气候变化,右腿膝盖便疼痛得厉害,胜似刀剐针刺一般,以至于落了个“跛子老师”的绰号。三年前,王世英的风湿性关节炎一下恶化,右腿膝盖急剧疼痛,以至于连走路都成了困难,无奈只好告了个病假,住进了北山县医院。电烤、刮痧、拔罐、按摩,每天再内服一大搪瓷碗的中草药,一个多月下来,病情总算有了好转。王世英拖着残疾的右腿出了院。
      出院后,王世英回原单位上班,一踏进办公室,众同事全都面带微笑,脸颊上也都乐滋滋的。
      “王老师,祝贺你呀!”
      “祝贺我什么?祝贺我生病住院?天底下怕还没这么挖苦人的吧!”王世英有些生气,同时深感自己人活得窝囊,生病住院一个多月,自己所在的学校不但没一个人来医院看望他,出院后还遭到一大帮同事的挖苦和嘲讽。
      “王老师,是你误会了,你高升了,已调到城关中学任教了!”
      王世英将信将疑,更有些难以置信。因为按目前县上的教师梯队状况,大学生越来越多,在任老师已逐渐向年轻化、高学历化过度,自己仅是一个中师毕业,只要在城关二小不被挤兑出去,哪有可能进人家城关中学任教呢?最后还是校长高长贵对他讲清了事情的原委。一周前,北山县教育局发文通知,王世英被调往城关中学,现在人事关系和个人档案已转到新的工作单位,唯留下一张调令函在此,等待王世英出院后签收。高长贵说到这儿还指了指桌面的一份北山县教育局的“红头文件”。王世英接过了调令函,瞥了一眼“红头文件”,上面赫然印着“关于对王世英等五名同志工作调动的决定”。王世英心里微微一颤,眼眶不觉一股发热,一种被人抛弃的感觉油然而生。
      “高校长,你知道调我去那边具体干什么工作吗?”
      “这我可就无从知晓了。”
      王世英拿着调令函退出了办公室。
      来到了城关中学,接待老王的是校长助理兼办公室主任王新华老师。
      “王老师,按照局里安排,你被分配在咱校保卫科工作,工资和福利还按原来的标准执行,具体工作嘛!也很轻松,就是开开门,关关们,登记个外来人员等。不足之处就是工作时间较长,晚上还要值班,不过齐校长已经打过招呼,门房那两间房子全部归你使用,这一点与别的老师相比那可是沾光多了。”
      王新华说到这里,将两手平展在空中,手掌朝上,摆出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
      王世英一语未发,退出了办公室。
      十八岁那年,王世英从渭城师范毕业,工作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在教师岗位上一干就是三十四年,没想到老来只因自己风湿性关节炎的拖累,落了个看门护院的下场。对此,王世英深感憋屈,想去教育局找领导论理,但一想到自己的家境和病情,一肚子的委屈也只能憋在自个心里。老伴田翠英是个家庭妇女,老实、本分、厚道,没有多少文化,自从嫁给他这个穷教书匠后,上侍候公婆,下经管儿子,同时还得照管他这个吃粮不管事的丈夫,一家子老老少少五口人,吃喝拉撒、饮食起居全都压在田翠英的身上。直至两年前,两位老人驾鹤西去。待他俩将老人体体面面、风风光光地入了土,下了葬,本指望肩上的担子能轻松了一些,谁岂料儿子小军的工作和婚事又成了两口子最头疼的事。小军高中毕业后未能考上大学,一直在家里待业。眼看着街坊邻居、亲朋好友的子女,和小军一般大小的姑娘、小伙,一个个招工的招工,招干的招干,小军的就业问题愣是解决不了,这可把王世英两口急得嘴唇上快起了泡。后来还是多亏了田翠英的弟弟,小军的亲娘舅,县乡企局的干事田宏毅从中帮忙,小军才在城关镇水泥厂招了个集体工。集体工就集体工吧!总比待业青年的名字好听多了,好歹每月还能挣回68元工资。
      小军的工作好歹总算解决了,可接下来婚事又成了王世英两口的心头大事。按当时的讲究,婚姻大事全都讲个门当户对。姑娘家找婆家,一看工作,二看户口,三看长相。这工作又细分为三等:一等工作为干部号称金饭碗;二等工作为工人号称银饭碗;三等工作为集体工号称铁饭碗。户口即为当时人人眼馋的商品粮户口,也就是城镇户口。城镇户口每户都有一本红塑料皮的粮油供应证,凭此证每人每月可供应三十斤的平价面粉,一斤二两的平价菜油,以及相应数量的肉、鱼、蛋、菜

第一章[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