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到自己设计的制度,孙权就稍稍有些骄傲。心说:大哥,虽然领兵打仗,争衡天下,我不如你。可要论这治理地方,你可不能和我这有着两千年见识的人相比了。
想到这儿,他忍不住问跟在身边的晓云:“晓云姐,目前整个丹阳对于我推行的新政,反响如何?”虽然孙权自信满满,可在效果还没出来之前,他也是有些忐忑,不知道是否会水土不服。
原来孙权总结了后世实行了一千多年的三省六部制,又结合这个时代的特点,把州郡县的长官都看成是和皇帝一样的一方之主。只是层级一级比一级低,而且不仅不可能坐上皇帝的位置,还有三年一任连任两届的限制,以及不能如皇帝一样掌握着精锐野战兵的军权以及工、商、采矿和边关交易税收,只能掌握着战力有限只可防守的郡县之兵和土地税。
总之,行政的权利大量的放手,兵权和财权给予限制,只满足防卫和官府日常开支的维持,君主则手握兵权、财权,和最高人事任命权。按照三省六部制,各州牧、太守、县令为最高长官,在其之下,有属官主薄、长史、司直,都互相平等,各有佐贰(副官)二人,郡以及郡上的佐贰可以逐级增加两人。主簿负责制定政令,司直负责纠正上司错误和审核政令,长史负责执行下达的政令(地位相当于丞相的地位,有所削弱,如同唐代尚书令的长官)。上诉十人都是属于政务官,三年一任,可连任两届,任期满后,通过考核,可升迁,留任,平调,降职,罢免。同时还规定官员到了六十岁的年龄,必须退休。这些政务官都是孙权通过效仿的曹魏后期的九品中正制选举提拔的门阀世家人才担任。
孙权的九品中正制从内容上说主要有三条。
第一步是设置中正:这是九品中正制的关键环节。所谓中正,就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中正官又有大小之分,州设大中正官,掌管州中数郡人物之品评,各郡县则另设小中正官。中正官由各州郡县政务官共十人一起推举产生。
第二步是品第人物:这是中正官的主要职责。中正官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包括本州和散居其他各郡的士人。
品评主要有三个内容:
1、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这些材料被称为簿世或簿阀,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的。
2、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品德评语。魏晋时的总评一般都很简括,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
3、定品:即确定品级。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注: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于是就行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
第二十三章 三省六部[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