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一九九年冬十月,天子刘协西归长安,治司隶之地。待其入长安,乃大会群臣,言天下始定,四海初平,当计议功劳,厚赏功臣,以安众心。
群臣计议,皆颂曹操、刘备、孙权之功,比天还高,比地还厚。就是古时候的前贤,汤朝的伊尹、周朝的周公也比不上他们,简直是直追三皇五帝,宜进爵为王。
天子准奏,即令草诏一道,册立曹操为魏王,刘备为齐王,孙权为唐王。三人上书三辞,天子三次降诏不允,三人方才拜受王爵。各以诸侯之礼,着吉服,九冕旒,用诸侯銮仪,出警入跸,各于邺城、南阳、秣陵设祖庙,建王宫,祭告天地,登位称王。由此,这战火凄迷了近二十载的大汉,方才再次平息了战火,暂时露出了和平的曙光。
却说孙权称王后,并武都、陇西、汉阳、金城入秦州道,又以武威以西,张掖、酒泉等地设凉州道,如此大唐王国于东南西北两地共有十二道。
而后,又重各叙文臣武将功劳,予以进爵之赏,拜孙绍、张昭、周瑜为公爵,其余朱治、吕范、程普、吕布等为侯爵,凡此共有爵位在身者三四千人。一时间,举国上下都陷入欢喜之中。
孙权则是趁着文武重臣欢聚一堂的机会,召集侯爵以上者近数十人,又延请唐国有名望的学者数十人,请他们一起根据社会的实际情况,以仁、义为出发点,本着治病救人、惩奸除恶的思想,参考孔子《礼记》,制定一部符合当世实际情况的礼法,兼具礼与法于一身。让礼法不在仅仅作为一种自我道德约束的手段,而是成为一种让大唐王国贵族共同遵守的规则,违者即会受到惩罚。
孙权高举复古大旗,欲以礼法治国,一下子占据了道义的至高点。大势之下,刚刚从封爵喜悦中惊醒过来的群臣,明知这是要给他们带上一层枷锁,却也不得不从。
历时大半年,参考大汉律法,又多次通过驿传快递,与唐国各地贵族们的多番计议,无数次的删改,大唐王国的礼法方成。
这一部《唐礼》,不仅仅是礼,从仁、义的角度,对贵族的行为有多番要求。也是一部微缩的汉律,从对错的角度,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给予犯错的人以宽厚的处罚。当然,知错不改的则是例外,也会给予累加的处罚。
可能正是因为这是一部明文约束贵族行为的礼法,又是多方面参考大汉的律法,即使有少数人想要严格要求自己,但也害怕子孙不肖,触犯礼法,又或者君主如西汉皇帝般,把礼法当做找茬的工具,从而导致后世子孙爵位被废。是以《唐礼》虽然如《礼记》般对人的行为有诸般要求,却择其要旨,简约而不繁琐。也如汉律般法网恢恢,却是严而不酷,变为教育、惩戒相辅相成,多以罚金、鞭打、劳教等不致残、不轻易废爵的惩罚为主,只是对累教不改者从严,对十恶不赦者方才处以斩首的极刑。
《唐礼》一成,孙权即以明文通告天下,严令唐
第一百一十六章 制礼定法[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