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273章 超级帝国的底气(下)[1/2页]

第一日不落帝国 时空寡头koen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翠微居  h小说 273章 超级帝国的底气下
      事实上奢侈品也花不了多少这些新贵的产业分红。一笔简单的账就能算出来,以江浙地区的第二产业为例,100亿的投入本金原材料、水电房租、人员薪资、物流仓储、营销广告、杂费,产品出手收回了150亿,一视同仁的企业所得税20就分走10亿的利润,股东分掉了30亿的净利润,留下10亿利润扩再生产就足够了。这30亿的分红有18亿也就分给900多人的股东家庭,平均一家分得到200万,光从吃穿住用上怎么可能花光这笔钱。要知道一个中产阶级五口之家,每天吃饱喝好的过得滋润到极点也不过花费8千元,算上别墅的住房按揭贷款、教育准备、医疗保险、养老储备金也不会超过万元。这些多出来的额外收入如果不花费掉就会造成严重的产能过剩,社会的总生产和总消费及其不均衡就会产生严重的经济危机。40的个人所得税就收走了12个亿净利润,股东们分掉的红利要交给国家72亿的个税,不管收入来自什么地方,只要进入每个国民个人账户的现金就要征税,一年一算他们如果年复一年不把这些钱花掉就会导致严重的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的缺口。这样一来,150一亿的总供给就能变成150亿的总需求。
      所以穿越众鼓励每个富人把赚到的钱全部花掉就是为了填补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缺口。贵妇追求的高级化妆品、奢侈品和男人们追求昂贵的房产、名车宝马、马球、足球、游艇等吞金巨兽产业都是利且高税收的。这些东西是劫富济贫的关键产业,也是让富人们花光储蓄的最佳方式。
      为什么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原因很简单。富人赚了钱没有生活压力,花的少,又拿储蓄去投资生钱。穷人赚了生活费必须花掉,没有储蓄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随着时间的流逝,贫富分化自然越来越。帝国的师们设计了一套建立在计划经济思想基础上的社会财富分配体系,计划经济为什么没有贫富和分化,经济能够维持极高的速度增长,在三十年的时间内就能让一个人口过亿的国完成工业化。从一个小农经济国家变成工业国,国民财富增加几千倍,从一个原材料出口国变成世界工厂和高精尖产品输出国。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它能以先苦后甜的分配方式以极高的积累比例和速度将每一分钱转化为资本设备、厂房、智力资源和产能。根本不可能出现资金存着不花的情况。
      财富和产能的增长速度和扩再生产的速度就能保持一致。一个工厂将利润用于扩展产能的百分比有多高,经济的增速就有多高。
      一个小厂子,100万的总资产,一年的营业额有50万。税后净利润有20万很正常。股东留个2万自己花,拿18万扩再生产很普通。那么总资产增速就有18,第二年的营业额就能达到59万,税后利润就有236万,继续留2万股东,投入216万扩再生产,增速就有183。如果每年股东分红2万不变,那么这个厂的扩展速度就会越来越快。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增速。受制于人才、管理团队和市场小的供给和限制,到了一定时间之后就会遇上瓶颈。如果股东在第一年就拿走了20万。那么这个厂永远都是这么,就和小农经济社会一样,没有扩再生产的可能了,部分时间,gd的增速只能在0附近徘徊。
      为了更好的促使贵族和富豪们花钱,帝国实行了帝都巡回制。隋炀帝通过兴修运河南巡花费的钱是国库和民脂民膏,导致透支国力中央财政破产是前车之鉴。但是这种巡回同样有政治上的必要性。南朝的遗族仍然在江南拥有巨的影响力,为了拉拢和震慑这些身怀不臣之心者也是需要建立近距离的空间感的。和前朝的迁徙各地权贵与京都和修建两都或者三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到了如今的时代,铁路和航运的发展,各地的联系已经超越了古典时代的政治性需求,经济上的紧密联系已经让分裂失去了市场,那么不花国库的钱让消费巨额财富权贵自己到游玩的帝都巡回制就是穿越众结合古今中外的一创举了。像各个一统的王朝一样周代就有东西两都镐京和洛阳、秦有雍都和咸阳、汉到隋唐有长安和洛阳,搞两都很的必要性是为了监督管理黄河中下游地区山东豪族和关中平原的统治者像对立,这种对立周代就建立起来,改朝换代基本都是关中地区笑到最后。现在的巡游不仅仅是帝国诸多城市的巡游,还是穿越众打折皇室贵族的幌子拉动呵呵巡游地区经济发展的奥运会式活动。
      清朝时皇帝在夏天天气炎热的时候要巡猎承德,建好圆明园之后就常年呆在里面不肯呆在紫禁城里面,原因除了要和蒙古这个盟友加深感情与养生之外就是保持满族权贵弓马娴熟的习惯。华夏帝国的皇室贵族的全球巡游也一样。帝国的官僚体系和贵族体系完全分开,虽然技术官员和政治家可以获得爵位,但是不能影响掌握权力的贵族云集的参议院,资本家才是真正的帝国主宰者。这些有钱人并不呆在帝国的某个固定的地方,根本没有前朝、历代王朝被圈养和限制人身自由的限制。他们跟随者皇室不断的三年一换,在一个个城市和优越的海边港口迁徙,就像奥运会一样,每个被选中的城市都被这些权贵驻扎的三年时间催肥了。
      皇室和贵族们每年的资本收入占到了国民收入的5分之一除开最的贵族穿越众的家族那超过国民收入三分之一的这笔虚钱,这笔钱几乎等同于国有企业的上交财政的分红。不可能用于个人消费,直接被穿越众投入到扩再生产和科研中去了,那些穿越众的生活费仅仅只能维持比普通工人高一点的收入。其他职务和兼职收入另算,而他们显然是花不完每年的收入的,为了减少经济危机和促进帝国各地均衡的发展,每个被选为帝国三年一届的权贵巡游城市都是临时都城仅限本土的一级国土,皇帝都要避暑或者避寒到南半球休假,政事全部都交给太子理反正就是充当人形图章的职责。而各个领域的资本家兼职贵族们们随行不仅仅是为了讨好皇帝这个唯一和穿越众联系的纽带,还要从保持曝光度热度和人际关系出发参加贵族们的集体活动。三年一度高级公务员考试入门考试每年都有。但是升级为子爵以上的职务就要三年一次和各赛事足球、赛车、赛马、赛艇也被集中在入选城市举行。这些城市除了出名之外还能获得巨额的门票收入,旅游服务收入和投资。市政建设和配套设施的水准一般都能上一个台阶。
      建国之后,这套制度让太平洋沿海十个港口和传统内陆城市飞速的繁荣起来。到了今天,自然轮到了期盼三年的辽宁沈阳。
      沈阳作为辽国上京道的中心和金国的都城,一直都是一个多功能的城市,像其他的幸运一样。被量消费的游客和权贵们注入了量的生命力。源源不断的外部资金转化成了这个城市越来越繁荣的保证。各种配套设施不断的建设竣工,各种服务业的软硬件都建立起来。一个型的多支柱综合产业型的繁荣新兴城市就出现在了世界上。
  

273章 超级帝国的底气(下)[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