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8章 致郁和治愈。同病相怜的灵魂。[1/2页]

分手抑郁后,一首海底治愈世界 锦书扶摇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前世的苏言,只是一个街头歌手。
      这样的身份,甚至连音乐人都算不上,更不用提接触真正的学院派音乐了。
      其实前世,一些比较知名的音乐学院,对于流行音乐是看不太上的。
      类似声乐表演这样的专业,也都是民族、美声或者歌剧类的音乐表演。
      至于这个平行世界,就没这么多讲究和鄙视链了。
      声乐表演的院系中,就有流行音乐的专业。
      这也是为何这个世界,流行歌手,地位更高些的原因。
      因此,苏言刚刚开口的那一几句,带给几位老师的震撼,可想而知。
      坐在老教授闫志健旁边的中年男子,名叫蒋继。
      在圈内,是一位小有名气的声乐教育家。
      以他现在的年纪,不能说桃李满天下,但是也带出不少在乐坛数得上名的学生。
      他在听完这个考生的演唱后,更惊艳的对方处理声音的方式。
      一般来说,男生的歌相对来说旋律的音调不是那么高。
      也就是所谓的key,比较低。
      但这首歌,开口的音调,已经不是男生本音的音调,所能驾驭的高音了。
      可这个考生,却用独特的假音进行演绎。
      没有那种许多情歌撕心裂肺般的疯狂飙高音,反而是一种听起来,近乎灵魂被洗涤的音色,去完成。
      声音干净和忧伤到让人心疼……
      台上的苏言,自然不会知道这些老师们的身份和想法。
      他只是沉浸在这首歌中。
      如果一首歌,足够打动人,便总会听到这样一句话。
      初闻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对于苏言来说,对于这句话,他却更能感同身受。
      前世的他,也曾翻唱过这首歌。
      只是觉得这首歌,很悲伤,很绝望,
      可现在,自己有了沉没海底的记忆,哪怕同为抑郁症患者,都不如真真切切“看着”他沉入海底感知得更清楚。
      于是,再开口的时候,苏言的歌声,多了几丝心疼和……缅怀……
      “海浪打湿白衣~试图推你回去~~~”
      “海浪清洗血迹~妄想温暖你~~~”
      “谁的哀鸣在指引~”
      “灵魂没入寂静~~”
      无人将你吵醒~~~”
      他们是悲伤的。
      悲伤到对未来失去希望。
      尤其对于那个在夜晚,走入海中的少年来说,更是如此。
      他曾经试图自残让自己好受些。
      这个世界呢……
      世界是温柔的,大海也是温柔的。
      海水试图冲刷干净伤口的血迹。
      可这个温柔的世界,用尽一切方法,想要挽留你。
      挽留你再看看人间,再感受一下世间的温柔,他还是轻轻地沉入海底。
      这个身体,现在属于苏言。
      而那个同名的少年,即便是记忆留了下来,可他的灵魂,却永远沉入海底永眠,
      无人将他吵醒……
      ………………
      台下,短发中年女老师,眼神忧郁,仔细思量着这首歌的旋律以及歌词。
      能坐在这里,她的身份同样不简单。
      魏丽,华夏著名女高音,民族声乐博士。
      对于这位歌唱家来说,其实听到这里的时候,考核已经变得没那么重要了。
      因为这首歌的技巧以及音色,已经达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
      现在,更让他关注的是这首歌本身想表达的情感。
      如果之前,没有闫老师提到这个考生拥有抑郁症投海自杀的经历。
      对于这首歌的理解,她也没有那么深刻
      这种感觉,就像是她教导自己还在上小学的儿子写作文——不要编造故事,去尝试写自己经历的事情,这样的故事,才会真正打动别人。
      这首歌,同样如此。
      这名为海底的歌,分类上应该算是独立民谣。
      广义上来讲,民间流行的、赋予民族色彩的歌曲,称为民谣或民歌。
      而随着音乐的发展。
      所谓华夏的独立民谣,大多是那种不仅给人们听觉上的冲击还给人们心灵上带来巨大的思考性,人们仿佛沉醉于这种独立性的歌。
      在魏丽看来,这首歌是通过第二人称,表面是讲述少年溺海的事情,实际上……是在通过这种方式,向其他人展示抑郁症患者的内心。
      这种感觉……怎么说呢?
      让她有种矛盾的感觉,既悲伤压抑,但又有些温柔和忧郁。
      不过对于自己的这种矛盾想法,她倒是明白为什么。
      无论怎样的情感,只有真正地去了解了,感同身受了,才会去走入这种情感内心不是么?
      反之同样如此。
    &nb

第8章 致郁和治愈。同病相怜的灵魂。[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