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二十六章 广州[2/2页]

最后的封建帝国 飞翔之石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交易时间住在广州,如果过了交易时间洋人都必须去澳门居住。当年的外洋轮船,都会停泊于广州附近的黄埔岛,客人和货物都必须在泊碇所下船,再由小艇运往广州。而清政府的海关监督亦会严谨地丈量有关船只大小,以便征收税款。大部分船员和水手一般都不上广州,因为需要留守在黄埔修理船只。
      找船这事柳雨天到是驾轻就熟,上次来已经用过了。果然不过半天就从广州那边带了4条小船过来了,这是绝对符合制度的。接下来就是无聊的换船了,把我们船上的货搬到小船上,在送到广州去卖,在把我们要买的东西运回来。
      在最后一艘小船快装好后,我与柳雨天等十几个人也登上小船,我听从了他的建议去见一见这个时候的远东第一大港,在世界上也是排在前几的大港。
      不进入广州不知道他的繁华,不到广州港不知道他的忙碌,只见四五里的江面上到处都是船只起码有几百条之多,密密麻麻的在珠江水道上航行着,不过所有的船全是双桅和单桅的,真是一条三桅的都没见到。其实在现代能感受到清代广州港繁华的就是,据考证,的制作年代约为1845年前后,这还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五口通商之后的广州港,不要说现在才1816年的广州港了,更加繁华。
      ,画长2米,宽088米,展示了西起沙面、十三行,东到海珠炮台、东平炮台,长达3公里的珠江河面全景,被媒体誉之为“广州清明上河图”。图上船只不少于311艘,船的类型有11种之多。这些船表现了广州港的繁荣、显示了广州海上交通的发达,是一幅广州交通的历史见证图。
      其实广州的繁华也是有原因的,乾隆22年,清政府决定独留广州一个通商口岸,直至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为止。这80年间,广州发展成全国唯一一个较宽待洋人出入和生活的城市。地理方面,亦促成它成为“中国南大门”。当时,海路是欧美地区唯一通往中国的交通路线,到中国在广州上岸最方便,航程约4至5个月。由于各国的东印度公司十分重视对华贸易,每年均派出大量船只定点出发。故此,政治和地理因素便把大量欧美旅客带到中国。广州在18世纪闻名中外,号称“东方伦敦”,这个“东方伦敦”是当时欧美世界梦寐以求的旅游胜地。
      在经过长达1个多小时的航行之后,缴纳了诸多费用之后,我们终于上了岸,到达了我们这次的目地的广州,顺便去逛了一下广东十三行,现在的广东十三行可不是后世给人参观的样子。现在的繁荣可用“金山珠海,堆满银钱”来形容,不光如此,此地真是洋人满地走啊,简直给人一种时光转换的感觉,仿佛置身在二十一世纪的广州。为什么当地洋人真么多呢,听柳雨天介绍才知道原来现在从欧美乘远洋帆船到广州,必须靠季候风航行。旅客一般于仲夏抵达,在冬季或翌年约一、二月间便要离开。所以我们在九月份到此地时洋人才会如此多。至于十三行的繁华可以用一场火灾才显示,据记载,1822年十三行处所发生的一场大火,大火中熔化的洋银满街流淌,竟流出了一二里地,一场大火就烧毁了商馆价值4000万两白银的财物,可以想象十三行当年的华贵景象。
      a
      a

第二十六章 广州[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