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九十七章 龙瀛图样[2/2页]

龙瀛剑诀 谭漠雪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喜,面上却是不动声色。而黄伊榕将话头挑得这么明显,令李世民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这杨靖文究竟是何许人也?我与黄小姐相处多年,知她行事果断且素无过分亲近之人。眼前这人长相斯文、弱不禁风,黄小姐竟说他‘不是外人。”李世民虽心下犯嘀咕,然转念一想,“反正‘龙瀛剑的图样,是黄小姐的师父赠予的,且过两日还要她为我大唐做些事情。既然她如此坚持,便遂了她的意吧。”
      “杜卿,去段大师那处将‘龙瀛剑图样取来。”
      “殿下……好吧。”杜如晦欲言又止,只得遵命而去。
      “龙瀛剑图样?!”饶是郭黄二人均是极沉稳之人,此时竟异口同声地呼出声来。
      “不错。”李世民点了点头,他盯着郭旭扬与黄伊榕的面容,仔细地捕捉着他们的反应,“黄小姐,图样是尊师送来的。我正命人加紧打造,务必于赏剑大会之前做出一柄龙瀛剑!十日铸一剑的确太赶,故而取材上,我让段大师用上了最好的玄铁。”
      “我师父……他给你们画了一柄剑?”黄伊榕思绪飞转,略做思量后,道:“想必是师父他老人家,打算以假乱真。希望届时莫要出什么岔子,也不知这世上究竟有几人识得‘龙瀛?”她的余光扫了郭旭扬一眼。
      正说话间,杜如晦双手捧着绘制着图样的宣纸走了过来。他将卷折的宣纸一点点的摊开,龙瀛图样终于呈现在众人面前。
      黄伊榕的师父画工极佳,且图样上标注有尺寸,虽只看图纸,却让人如直视真剑一般。
      剑身长三尺五寸、宽三寸,通体呈暗红色,散发着慑人心魂的幽光。剑身两面绘有若隐若现的两条弯折曲线,裹挟风雷之势,由剑尖逆游而上,似是两条苍龙吸纳磅礴剑气傲然而生。剑脊厚半寸,由厚至薄,平滑而下,直至两刃,已薄如蝉翼。剑柄长七寸,剑格占其三成。剑格由镂空且虚幻的云雾图案组成,浑然一体地连接着剑身与剑茎。剑茎上的螺旋图纹仿若急漩激流,深不见底,旁人只瞧一眼,便生出如坠漩涡深渊之感。
      宣纸右上角写着一十六个大篆:见龙在田,利而往;视履考祥,争天以祭裳。
      图纸中并未注释铸剑之材,兴许作图之人也认为“十日造神剑”是不可能做到的事,因此任由铸剑师挑选上等品级的材料,随意发挥。只要成品与图相近,且色泽暗红即可。
      “这……正是‘龙瀛剑!”
      郭旭扬心中惊诧万分。他一直以为:除了他与他的师兄顾征之外,应当再无人知晓龙瀛剑的真实模样。“莫非榕儿的师父,与师兄有什么关联?!”
      ennnnnn……话说,我这个文的封面的那柄剑,其实是当初随便在度娘翻找的(侵删),然后请朋友抠了两个洞,写了一个书名、一个笔名,然后就甩上来做封面了,并不是“龙瀛剑”的图样。因为我刚开始还懒得去细想“龙瀛剑”长啥样,心想着等写到了再说,而且就算当时想了,我也不会画图……
      s:今天心血来潮,打算后续在“话外小贴士”里,随心情时不时地写一点“浅议写文”的相关东东。
      首先声明:只是“浅议”,因为这些只不过是我的一些“个人心德和感悟”罢了,上不得什么台面,也“深”不起来。比较随意且随性的说说写写,不涉其它。喜欢的就随便看看,不喜欢的请直走右拐,就酱紫。
      “浅议”写文之一:
      关于“写景”,我个人觉得分三个层次:文笔、不同与反衬。
      一、文笔。
      其实我个人认为码字需不需要有文笔?或者要有多深的文笔?这真不好说。但是如果要写景,多多少少还是要点文笔的。不论是写现代背景的文,还是写古代背景的文,讲真,多多少少也要点吧……因为“景”是“静态”,不能通过对话或动作之类的去吸引人,所以如果反反复复的“青山绿水”或者“绿水青山”,那真是看起来挺尬的……
      二、不同。
      同样是游历“名山”,我们走的是“华山”之险,寻求的是那种在栈道上感觉要掉下去的刺激;赏的是“黄山”之奇,松山云海间,望不尽心中所想之美的那种震撼;叹的是“庐山”之绝,“横看成岭侧成峰”的那种神奇,只有“深在此山中”才能感受。不同的景,抓不同的点位来写,突出其“不同”的特色,写景才不会单一,“甲景”也才不会苍白无力地等于“乙景”。
      三、反衬。
      我个人的观点是:说话不要浪费口水,写文不要浪费墨水。写景如果只是为了“点缀”文章,作者耗费洪荒之力,绞尽脑汁噼里啪啦地堆砌上一堆景物描写,若只是“为写景而写景”,其结果未免有点可惜。如果能达到“反衬”的效果,则想必可以称为一种“升华”。
      “反衬”什么?自然是反衬“人”。在我看来,“人”是文之“魂”,没有之一,其它的各种手法技巧等等,都可以往后排。
      写景的同时,如果能衬人,则效果和结果上,肯定是一种“递进”。
      有过毛坯房装修经验的人都知道:一千个房主,就有一千个装修大师。曾经看过网络上的某段子:子女因为工作忙,就给钱给父母,请父母帮忙装修婚房。等弄好之后一看,大红大紫、绣着鸳鸯的花被,浓浓的wen,,ge,,时期的新房的即视感,子女大跌眼镜。当我们吃瓜看到这段子,哈哈一笑过后,有没有想过:这其实就是“场景布置与人物性格喜好相互映衬”的很典型的例子?
      比如,同样是“写住所”,如果写来写去,就吹牛楼有多高、房有多大之类的,有什么意思?写出“不同”的装修风格,也就相当于从侧面把“住这个房子”的“人”,再抬出来溜一圈。这也是加强人物描写的另一种方式,同时也是“写景的目的性”的一种达成。
      因为我的想法是这样的,所以截止到目前为止,“写住所”貌似我也写了不少——几个不同的xx王府、全清道观、雷虎寨、周伯翁家、御剑山庄……我基本都是遵循我总结的这“三层次”去下笔的。
      一点“浅议”,不论对错,仅供参考。嗯,就酱紫。

第九十七章 龙瀛图样[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