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提到了统领士兵。
     就不得不讲解一下东汉军队的编制制度。
     简而言之。
     就是五人为列,二列为一火,五火为一队。(一个‘队头管辖50名士兵)
     二队为官,二官为曲,二侯为部,二部为校。(此间‘官长管辖100名士兵,‘校尉管辖800名士兵)
     二校为裨,二裨为军。(每个‘裨将军管1600名士兵,‘大将军管3200名士兵)
     当然,这个制度由西汉发展到三国时期,由于诸侯连年混战,各方势力均大肆的扩充兵力,各官衔管辖的士兵,也就出现了超编的情况。
     比如曹操这边的‘大将军夏侯惇。
     按理说,只应该管辖3200名士兵,可实际上,他手下的士兵超过三万人!
     再比如说,讨伐董卓时,曹操自称“行奋武将军”。
     编制照理只应有两个裨、四个校尉,八个部,但实际上却有几十个部。
     超过编制数量的部,就被称为“别部”。
     曹操势力中,夏侯渊就担任别部司马。
     军衔的全称为“行奋武将军别部司马”。
     讲完了东汉军队的编制制度,我们再来看一下五公子曹雄。
     若是赐给五公子曹雄千余士兵。
     那最起码得授予他一个“裨将军”的头衔。
     照理说,有身为丞相的曹操支持,应该不难。
     只不过。
     曹操起兵之初,便在军队中,制定了严格的军纪、制度。
     所有官衔的授予,必须匹配足够的战功,这个战功,是实实在在上阵拼杀的战功。
     比如,斩下敌人多少首级;
    &n

第309章 军队制度[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