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9章 古韵新颜,守艺传承[2/2页]

天山脚下石榴红 黄氏育书人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夏几乎哽咽,“那是我父亲、祖父、曾祖父,一代代人织出来的生命啊!他们拿它当商品?”
     林砚没有立刻回应,只是将她手中的资料接过来,轻轻地拍了拍她的肩。
     “我理解你的愤怒。”他语气平静但坚定,“但这不是拒绝的理由。你要做的不是被别人掌控,而是掌握主动权。我们要学会用这个时代的方式去保护传统,而不是让它消失在角落里。”
     阿依夏怔住了,眼眶微红。
     “你不会也觉得……我们应该妥协吧?”
     “不,我不会让你妥协。”林砚摇头,“但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如果别人能做这件事,我们就更要做得更好。比如,如何防止盗版?如何建立真正的品牌信任?如何让每一块丝绸都有身份、有故事、有归属感?”
     阿依夏沉默了许久,终于低声说:“好,我们一起研究。”
     夜深时分,林砚独自坐在茶馆二楼的工作室里,灯光昏黄,窗外虫鸣渐歇。
     他的手中是一封刚拆开的匿名信。
     信纸泛黄,字迹潦草却工整:
     “多年前,某地一项传统刺绣技艺因过度商业化开发,短短三年间便由盛转衰,最终失传。技艺变成了标签,匠人成了流水线上的工具。如今,喀什的老手艺是否也会走上同样的道路?”
     末尾只有寥寥数语:
     “别让喀什的老手艺变成下一个笑话。”
     林砚缓缓合上信纸,目光沉静如水。
     第二天,林砚坐在老茶馆二楼的工作间,窗外夜风轻拂,檐角铜铃叮当作响。
     突然,电脑上面有封来自自治区文化局的邮件,他心跳微微加快。
     “非遗创新成果展”即将在乌鲁木齐举行,主题是“青年力量·传统新生”。
     邀请名单上赫然写着喀什市“艾德莱斯绸织造”与“维吾尔族铜器工艺”的联合项目负责人——林砚和阿依夏的名字。
     这是一个机会。
     一个可以将他们努力推广到更大舞台的机会。
     但他也知道,这意味着必须加速推进产品定型,还要确保首批作品既保留传统精髓,又能适应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
     时间紧、任务重,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
     次日上午,林砚召集核心团队在茶馆后厅开会。
     阿依夏、阿迪力、娜菲莎、张婷陆续入座。
     空气中弥漫着茶香与紧张的气息。
     “自治区文化局发来邀请,我们被选中参加‘非遗创新成果展。”林砚开口。
     “这是一次展示新疆非遗新面貌的机会,也是对我们过去一年努力的肯定。”
     阿依夏眼中闪过一丝光彩,但随即又暗淡下来:“可我们的设计还没完全定稿,布料也还在试染阶段……”
     “我们可以分工协作。”林砚目光扫过众人,“阿依夏负责主织样布,阿迪力配合雕刻图案模板,娜菲莎负责宣传策划,张婷整理资料和文案。大家各司其职,我来做统筹协调。”
     会议结束后,众人各自忙碌起来。
    喜欢。
  

第39章 古韵新颜,守艺传承[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