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70章 音符筑梦,丝路新声[2/2页]

天山脚下石榴红 黄氏育书人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他身穿白袍,头戴小白帽,神情慈祥又威严。
     他是镇上的清真寺长老艾买提江。
     众人纷纷起身,恭敬地让出一条路。
     老人缓步走入院落,目光扫过那些调试乐器的孩子们,最后停在林砚身上。
     “我听说你们在这排一场演出。”他说的是维吾尔语,林砚听懂了,也回以母语回应:“是的,我们想让大家听见这片土地的声音。”
     老人点点头,坐下来。
     他听完了整首《古丽碧塔》与《小星星》的合奏版,闭目良久,缓缓道:“如果音乐是为了让人记住祖先的声音,那就值得尊重。”
     全场肃然。
     但下一刻,他睁开眼睛,语气一转:“我不反对演出,但你们得让我知道,它到底能带来什么?”
     这句话像是一个试炼,所有人屏息等待。
     林砚深吸一口气,站起身来,面对这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一字一句地说:“它会让我们记得,我们本是一家人。”
     夜风轻轻吹过,火堆早已熄灭,但那一瞬间,仿佛又有新的火种被点燃。
     百年石榴树下搭起简易却庄重的舞台,红绸轻扬,人群熙攘,笑声与交谈声在风中交织,像是这片土地上最自然的和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林砚站在后台,望着台下密密麻麻的人群,心头一阵激荡。
     张婷靠在他身边,脸上还带着昨日晕倒后的些许苍白,但眼神坚定。
     “我们准备了这么久,今天,就让它发光吧。”
     “不只是发光,”林砚低声回应,“是让所有人听见新疆的声音。”
     音乐会准时开始。
     赛福丁抱着冬不拉缓步上台,他的身影不高,却带着沉稳的气场。
     琴弦一响,全场瞬间安静。
     他演奏的是哈萨克族传统曲目《牧羊人之歌》,旋律悠扬深远,仿佛将人们带入伊犁河谷的晨雾之中。
     掌声雷动,如潮水般涌来。
     紧接着,灯光聚焦在舞台中央,张婷抱着吉他缓缓走上前。
     她深吸一口气,手指轻轻拨动琴弦,熟悉的旋律响起——那是改编后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不同以往的是,她融合了艾德莱斯绸织造节奏中的鼓点与维吾尔族民谣的吟唱段落。
     乐音回旋,如清泉流淌,又似山风掠过。
     当旋律推进到高潮部分,阿依夏身着艾德莱斯绸长裙登上舞台,歌声清亮如银铃,在夜空中划出一道温柔的弧线。
     她的声音婉转深情,将维吾尔语歌词融入这首经典旋律,仿佛在讲述一段跨越时空的爱情故事,又像是一封写给这片土地的情书。
     观众席中,有人闭眼沉浸其中,有人低声跟着哼唱,还有老人擦拭眼角,泪水无声滑落。
     库尔班守在后台的音响控制台前,眼睛紧盯着手机屏幕上的直播数据。
     随着音乐进入高潮,观看人数不断攀升,五万、七万、九万……
     “九万八……九万九!”他喃喃自语,心跳加快,额头渗出汗珠。
     数字跳至十万时,他猛然站起,脱口而出一句从未说过的话:“我们做到了!”
     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某种情绪的闸门。弹幕区瞬间炸裂:
     这是青春该有的样子!
     民族音乐也可以这么酷!
     我来自广东,第一次听维吾尔语歌,竟然听得热泪盈眶。
     这才是中国最美的风景。
     张婷和阿依夏相视一笑,她们都知道,这一刻,不只是演出的成功,更是文化的共鸣。
     而在观众席后排,一位身材魁梧、满脸胡须的男子缓缓起身。
     他身后跟着几个青年,皮肤黝黑,穿着传统的哈萨克族服饰。
     他是巴合提大叔,来自伊犁河谷的牧民代表。
    喜欢。
  

第70章 音符筑梦,丝路新声[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