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78章 敲响铜音,开启新程[1/2页]

天山脚下石榴红 黄氏育书人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直播间陷入短暂的沉默,弹幕飞速滚动:
     【泪目】
     【这才是真正的文化力量】
     【原来一个铜壶也能承载这么多故事】
     阿依夏站在镜头后,眼眶微微泛红。
     她轻声问:“您还留着这只壶吗?”
     老人点点头,将铜壶轻轻放在桌上:“我一直没舍得卖,也不愿重制它。因为它不是一件作品,是我家的命。”
     林砚坐在角落里,听着这些话,心中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情绪。
     这正是他们一直在寻找的东西——不是冰冷的手艺,而是有温度的记忆。
     当天晚上,赵磊带着一份来自海外的合作意向书走进茶馆。
     迪拜和伊斯坦布尔两家知名文创品牌表示愿意与喀什铜器协会合作,希望将传统铜器融入现代家居设计,并推向国际市场。
     “这是个机会。”赵磊把文件摊开,“但也是挑战。我们要讲清楚我们的文化立场。”
     林砚接过文件,翻了几页,沉思片刻后抬起头:“我们要让世界知道,这些铜壶不仅仅是装饰品,它们是新疆人民共同创造的文化瑰宝,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生活智慧。”
     赵磊点头:“我明白你的意思。”
     然而就在当晚直播即将结束时,一则留言跳上屏幕:
     “您好,我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习生,请问你们是否考虑参加明年的‘全球传统工艺复兴论坛?”
     全场一静。
     古丽娜尔愣了一下,立刻把这条留言放大投影到屏幕上。
     “真的假的?”库尔班凑过来看。
     林砚没有说话,只是盯着那行字,目光渐渐变得深邃。
     他知道,这不是一次简单的邀请,而是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门,正在缓缓打开。
     阿依夏走到他身边,低声问:“你打算回应吗?”
     林砚轻轻点头:“当然。但我们得准备好。”
     夜色渐浓,风穿过老巷,带起铜锤清脆的敲击声。
     远处,灯火通明的茶馆内,人们还在热烈讨论着明日的拍摄安排,而在林砚的心中,一个更大的计划已悄然成形。
     “中国—亚欧博览会”的第一天,喀什铜器协会首次以非遗团队的身份参展。
     展台旁围满了国内外观众,有来自中亚、西亚的商人,也有本地的文化学者和年轻游客。
     林砚身穿深色衬衫,胸前别着一枚小小的石榴图案徽章——那是老茶馆文化街区的象征,也是他们一路走来的信念标志。
     “请看这个壶盖上的花纹。”他用流利的英语向几位哈萨克斯坦客人介绍,“这些纹样不是随意雕刻的,而是源自我们祖辈对山川河流的敬仰。每一道线条都有它的含义。”
     阿依夏在另一侧,正与一位俄罗斯摄影师沟通拍摄细节。
     她身着艾德莱斯绸长裙,头发扎得整齐利落,手里拿着一叠英文脚本。
     这次她特意联合了在喀什支教的外语老师张婷,录制了多语种的产品解说视频。
     视频内容涵盖从铜材选料、锤打成型到纹饰雕琢的全过程,并穿插了维吾尔族工匠口述的历史故事和民俗寓意。
     “我们要让世界知道,这不是商品,而是文化。”阿依夏一边调整镜头角度,一边对张婷说,“我们要让他们看到,这背后是一个民族的呼吸。”
     展会上,一件件铜器作品吸引了不少目光。
     有人拍照留念,也有人驻足细问。
     而当一位哈萨克斯坦商人听完

第78章 敲响铜音,开启新程[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