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砚和阿依夏坐在前往乌鲁木齐的大巴上。
车厢里回荡着轻柔的维吾尔族民歌,那是阿依夏手机里循环播放的《十二木卡姆》选段。
“你比我还紧张。”她看着林砚一遍遍翻看背包里的材料,嘴角扬起一抹笑意。
林砚没抬头,依旧专注地检查投影仪与电脑之间的连接线。
“这不是比赛,是我们家乡的未来。”
阿依夏怔了一下,随即轻轻点头。
到达酒店后,他们立刻投入到最后的准备中。
阿依夏在候场室临时修改走秀设计,原本只是展示成品服饰,现在她决定加入织造过程的现场演示。
“我要让大家看到,艾德莱斯不只是美丽的丝绸,更是流淌在我们血脉里的文化和记忆。”她说着,拨通了母亲的电话,“妈,你能来吗?我想请你唱一段《十二木卡姆》。”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随后传来温柔的声音:“当然能。”
不一会儿,母亲带着一架热瓦普琴来到候场室。
阿依夏将织机摆好,母亲在一旁调音,母女俩配合得默契自然。
“这才是真正的艾德莱斯。”阿依夏看着镜头前飘动的绸布,低声说道。
与此同时,林砚正和技术团队调试投影设备。
他反复确认每一帧画面是否清晰、每一个链接是否顺畅。
突然,他的手机震动了一下,是乌拉音发来的消息。
“我刚整理完口述史最新资料,有一张照片你一定要看看。”
林砚点开图片,是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九旬老人坐在老茶馆门前,身边坐着维吾尔族、汉族、回族等不同民族的年轻人,大家围着他听故事。
背景墙上挂着一条横幅,上面写着:“团结一心,共建家园。”
这张照片打动了林砚。
他立即将它插入到PPT的最后一部分,并配上一句原话:“那时候不分彼此,只讲团结。”
这句话,成了整场演讲的情感高潮。
夜幕降临,评审会场地外已经聚集了不少人。
林砚和阿依夏并肩走入大厅,身后跟着他们的团队成员。
灯光闪烁,摄影助理木拉提忙着调整设备角度。
就在一切准备就绪、即将开始演示时,突然——
全场灯光一暗,紧接着陷入一片漆黑。
“停电了?”有人低声惊呼。
黑暗中,有人慌乱地移动脚步,场面一度有些混乱。
林砚却只是迅速扫视一圈后,从背包中拿出早已备好的应急照明灯——一部大容量充电宝连接着手机闪光灯,在黑暗中投下一束柔和而坚定的光柱。
“继续。”他轻声说,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阿依夏一咬牙,坐回织机前,双手再次穿梭于五彩丝线之间。
咔哒咔哒的声音在静默中格外清晰,仿佛将人带回了喀什老城区那条斑驳的老巷,耳边响起清晨铜器匠人的敲打声,茶馆门前飘来的热瓦普琴音。
乌拉音也缓缓开口,声音沉稳有力:“我出生在这条街上,那时我们吃一样的馕,喝一口井里的水,听一个老人讲故事……”
人群慢慢安静下来,围拢过来,形成一个不规则的半圆。
他们不再需要屏幕上的图表与数据。
此刻,光影交错间,是一段真实的生活、一段可触摸的历史正在上演。
林砚站在角落,目光冷静地观察着评委席的反应。
张莉神情专注,手指轻轻搭在唇边;
艾尔肯微微皱眉,似乎在思考什么;
努尔江则显得有些焦躁,来回翻动着手中的文件。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演示结束。
灯光仍未恢复,但掌声已经响起——先是
第93章 光影交织,丝路新章[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