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02章 茶馆议政,共护遗珍[1/2页]

天山脚下石榴红 黄氏育书人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阳光洒在库勒其兰的屋顶上,木构民居斑驳的墙面泛起温润的光。
     清晨的空气中夹杂着铜器敲击的叮当声和艾德莱斯绸织机轻柔的节奏,这是林砚最熟悉的家乡声音。
     他站在老茶馆前,看着远处尘土飞扬的村道尽头缓缓驶来的车队,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派来的专家团终于到了。
     “来了。”阿依夏走过来,手里还握着一把刚整理好的绸缎样本,眼神里藏着一丝紧张与期待。
     林砚点头:“这次必须让他们看到库勒其兰真正的价值。”
     考察持续了一整天。
     专家们穿梭在巷道之间,细致查看每一块雕花窗棂、每一根支撑梁柱,记录下屋檐下的壁画残迹和墙角铭牌上的古老文字。
     他们走进吐逊大叔的铜器作坊,听他讲述祖辈如何用手工打造出一只只精美的壶盏;他们又来到帕提古丽的刺绣小院,看年轻姑娘们指尖翻飞,将一朵朵石榴花绣进绸缎之中。
     傍晚,专家组在老茶馆召开内部会议。
     林砚没有打扰,只是默默站在门外,听着屋内低声讨论的声音,心里五味杂陈。
     天边最后一抹霞光落下时,专家组长走出门来,脸上带着笑意:“林先生,我们一致认为,这片木构民居群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建议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句话如同一记鼓点,在林砚心头重重落下。
     这是对爷爷遗志最好的回应,也是对库勒其兰所有坚守者最大的肯定。
     但他也清楚,单靠保护还不够。
     “如果我们能联动周边村落,形成一个完整的传统村落保护圈呢?”当晚,他在老茶馆召集了村民代表和几位核心手艺人,“喀什不止有库勒其兰,还有三个同样面临开发威胁的传统村落。我们可以建立‘丝路传统村落联盟,共享资源、协同管理,甚至联合推出文旅线路。”
     吐逊大叔皱眉:“你说得轻巧,怎么联?谁来牵头?”
     “从文化传承出发,把非遗技艺变成生产力,让年轻人愿意留下来,让村落活起来。”林砚有信心的说道。
     李志刚听完后点头:“这个方向很务实,我可以向援疆办申请专项支持。”
     阿依夏也在一旁补充:“我已经联系了几家电商平台,想试试把艾德莱斯绸做成定制款,让更多人知道它。”
     她顿了顿:“以前总觉得艾德莱斯绸只能守着老织机,现在它能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几日后,阿依夏牵头启动“织梦工坊”公益项目,联合帕提古丽等刺绣艺人开展技艺培训。
     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回到村里,坐在织机前,学着用自己的双手编织未来。
     而林砚则继续奔波在各村落之间。
     他带着团队走访调研,绘制出一份详细的“多点联动保护计划”,包括建筑修缮、文化挖掘、产业导入等多个方面,并附上了大量实地拍摄资料和村民访谈记录。
     与此同时,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正式回函,确认将库勒其兰纳入省级重点文保单位预选名单,并承诺在财政与技术上给予支持。
     但就在大家以为事情终于步入正轨时,一封通知再次打破平静——县政府拟于下周举行公开听证会,审议是否对库勒其兰进行整体拆迁。
     “他们还没放弃。”刘建国皱眉道,“看来我们还得再打一场硬仗。”
     林砚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将那叠厚厚的《多点联动保护计划》放在桌上。
     他开始着手准备听证会的发言稿,将每一个数据、每一个故事都重新梳理一遍。
     夜深时,他独自一人坐在老茶馆二楼,望着满天繁星,低声自语:“这次,我们必须赢。”
     听证会当天,县文化馆会议厅座无虚席。
     阳光透过高窗洒在林砚面前的投影幕布

第102章 茶馆议政,共护遗珍[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