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43章 古今未有,魏王下山[2/2页]

刚成仙神,子孙求我出山 任我笑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sp;此言一出,满殿哗然。
     “胡闹!这和投敌,有何区别?”
     一名老臣站出来怒骂道,其他臣子也顾不得害怕,纷纷大骂。
     他们这些年就在纳闷,姜羽为何不断提拔楚人,但他们怎么也想不到姜羽竟然要复楚!
     太荒唐了!
     纵观古今,前所未有!
     此事一旦成功,大景将永远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荒唐!陛下,您疯了?”
     “不可能!此事万不可能!”
     “复楚?让如今的大景子民如何想?”
     “陛下,您怎么不说投降晋朝?”
     “可笑!太可笑了,陛下,谁给您出的良策?他真是万古奇才!”
     群臣激愤,甚至顾不得皇帝的威严,各种难听的话钻入姜羽的耳中,让他的脸色难看极了。
     他没想到平日里懦弱的文武群臣竟然敢如此辱骂他。
     “放肆!尔等真是活腻了!想被砍头吗?想被株连九族吗!”
     姜羽起身,怒吼道,真气澎湃,震得所有人心神胆颤。
     尚书省丞相跪下,高声喊道:“望陛下打消此妄念!否则臣等纵死也要反抗!”
     “望陛下打消此妄念!”
     绝大多数文官武将纷纷跪下,只有那些楚人官员没有跪下。
     姜羽的脸色冰冷到极点,眼中满是杀意。
     ……
     真昱一年,五月,皇帝欲要复楚的消息传遍全天下,虽被群臣镇压,但这个提议让天下百姓对其失望透顶,民间皆是谩骂之声。
     龙起观内。
     “父王简直疯了,他怎么会说出这样荒唐的话!”
     十五岁的姜子玉怒骂道,他坐在姜长生旁边,两人好似亲兄弟一般,唯一不同的是,姜子玉眉心间的胎记使得他更加神俊,颇具威严。
     徐天机瞧瞧打量这对师徒,暗自嘀咕:“怎么越来越像了?”
     忘尘也注意到这一点,平时很难察觉,但姜子玉一怒,那气势极像姜长生面对绝世高手时的状态。
     姜子玉看向姜长生,道:“师父,我想起兵,镇压北境,只要击溃古汗、晋朝,父王定不会再提复楚。”
     如今的他武功大成,虽不及通天境,但在灵识境也就是绝顶高手之中,他也算佼佼者,再加上杨家、陈家帮他蓄势,他信心十足。
     姜长生道:“待平安成就通天,再起事。”
     姜子玉不由看向平安,平安正在庭院里跟白龙玩耍,强壮如龙的白龙被他抱着甩来甩去,晕头转向。
     平安长相不算俊朗,但五官棱角分明,英姿勃发,再加上强壮的肉身,一看就是万人敌的猛将。
     姜子玉皱眉,他也知道一名通天境高手的作用。
     没有平安,他可没有把握对付古汗以及晋朝的宗师。
     “那就再等等。”
     姜子玉郁闷道,他暗自发誓,待他起事,定要扫平天下浑浊。
     姜长生将平安叫过来,平安虽痴傻,但对姜长生可谓是言听计从,他最听姜长生的话。
     “今日我便开始传授你妙宗法相。”
     姜长生开口道,此言一出,其他人纷纷侧目。
     十年之期已满、原本准备下山的徐天机也来了兴趣,妙宗法相啊,那可是他心心念念的绝学。
     只是该如何让道长传授于我?
     徐天机陷入纠结中。
     ……
     真昱二年,皇帝册立其子姜子韩为太子,太子携十万军队出征北境,他意气风发,欲要证明自己。
     六月。
     平安终成通天境,姜子玉与其拜别姜长生,下山而去,临走之前,姜长生将刑首赐予他,这下子他手里还有一尊神心境高手。
     姜长生站在山门前,目送着兄弟二人下山,忘尘、荒川、万里等人站在他身后,其他弟子也在,这么多年的相处,姜子玉与观内每一位弟子的关系都很好,自然舍不得他去征战沙场,同时也期待他闯出赫赫威名来。
     徐天机忍不住道:“道长,我若是助魏王,待他功成,可否传我妙宗法相?”
     他纠结了一年,只能想到此办法。
     姜长生目视山道,轻声道:“可。”
     徐天机大喜,立即拜谢姜长生,然后向山下冲去。
     “魏王殿下,等等我!”
     “你怎么来了?”
     “我助你打天下。”
     “你不是说得等本殿下登基吗?”
     “我怕等不到。”
     “滚,到时候本殿下定要你冲锋在前。”
     山道上回荡着姜子玉、徐天机的笑骂声。
     忘尘感慨道:“这下子魏王手底下不缺猛将了,至于谋士,陈家、杨家的子弟能顶上。”
     如此阵容,他看到了希望。
     只是就算魏王力挽狂澜,如何登基呢?
     是讨得天子喜爱,还是强逼?
     忘尘不由看向姜长生,他的侧脸让忘尘觉得很可能是后者。
     姜长生待在京城内,便是对当今天子最大的威胁,只是天子还不知!
    喜欢。
  

第43章 古今未有,魏王下山[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