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五十一章 联姻缘由[1/2页]

靖难之战前夜 转身宝贝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听到魏公公无法得知朱允炆的消息,朱尚炳沉默了片刻问了一句。
     “南京的皇帝近臣中,是否与我秦王府颇有渊源之人?”
     三人一听,同时摇头。
     而这时的长史赵全,似乎为了提醒朱尚炳,开口说道:“大王,如今皇帝身边的文臣武将,严格说起来都是太祖留下的。”
     “太祖留下的?”
     “不是朱允炆自己提拔起来的?”
     朱尚炳先是皱眉喃喃自语,不明白赵全说这些话的意思,随即朝赵全问道。
     “是。”
     赵全肯定的点点头。
     朱尚炳伸手示意赵全继续说下去。
     “赵长史为何如此说?”
     赵全却摇头说道:“大王,太祖之心,臣不敢妄加揣测。”
     “只是皇上身边的近臣,皆与封王无任何关系。”
     朱尚炳听后摇头,反问一句。
     “耿家如何解释?”
     赵全道:“长兴候虽与我秦王府渊源颇深,但,耿将军已经老了,这或许也是皇上会答应耿家的主动要求,与大王联姻的原因。”
     “耿老将军虽然年迈,但耿家也是后继有人的。”
     朱尚炳听了赵全的解释,再次说道。
     这时,赵全没有回答朱尚炳的话,而是看向了邓迁。
     邓迁会意,朝赵全点点头,这才接口对朱尚炳道:“大王,耿老将军的子嗣,虽然担任京卫指挥使,却无实权。”
     “何意?指挥使没有实权?”
     朱尚炳以为自己听错了。
     大明的军事,执行的是卫所制度,指挥使可是绝对的一线,负责练兵、领兵的将领。
     邓迁听了朱尚炳的话,再次解释道:
     “大王,指挥使自然有实权,但是,京卫的权利却在皇上手中。”
     朱尚炳道:“邓将军的意思是,整个京卫都是皇帝亲军?”
     邓迁点头,说道:我大明封王皆有王国亲军,少则数万,多则数十万,京卫的权利自然只能落在皇帝的手中。”
     “原来如此!”
     这下,朱尚炳算是明白,南京的四十九卫,近三十万兵力为何会在皇帝手中了。
     看来,朱元璋生前也是用心良苦,他虽然没有削藩,却也明白封王的实力会威胁到皇权,为此才会将南京的大明精锐,全部交到皇帝朱允炆手中。
     要知道,负责南京防务的四十九卫,严格说起来才是大明绝对的精锐。
     这也是九州王朝的传统延续,往往有军事行动,王朝皆是从京城调兵。
     因为包括大明在内的各大王朝,京城及京城周边,都是王朝大军的聚集地。
     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也是出于皇帝要绝对掌握军权,不至于让军权旁落的原因。
     即便大明执行了分封制度,封王也有一定兵权,但大头,始终在皇帝一方。
     大明超过三百万大军,皇帝手中就近三百万。
     因为只有如此这般,才能震慑住心有异心的封王。
     然而,却不明白,朱允炆有着朱元璋为他留下的一手好牌,却在靖难之战中,打出了一个难以置信的结果。
     毕竟,从靖难之战来看,无论是军事力量,还是民心大义都站在了朱允炆一方。
     但是,朱尚炳明白,这些都没有用,因为利益导致人心变了。
     而在靖难之战中,大明的文臣们做到了精忠报国。
  

第五十一章 联姻缘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