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代码里的新生》
第一章:老钟与新光
苏式集团的总部大楼,坐落在城市最核心的商务区。它的外观沉稳大气,花岗岩的墙面折射着清晨的阳光,一如这个传承了三代的家族企业给人的印象——根基深厚,值得信赖。然而,在这看似不变的表象之下,一场悄然的变革正在酝酿。
董事长办公室里,苏振邦,这位苏式集团的掌舵人,正透过巨大的落地窗,看着楼下川流不息的车辆。他的头发已有些花白,眼神却依旧锐利。办公桌上,放着一份最新的行业报告,上面的数字像针一样扎着他的心。几个新兴的科技公司,凭借着颠覆性的技术,正在蚕食着苏式集团传统业务的市场份额。
“爸。”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推开,苏明辉走了进来。他是苏振邦的长子,也是集团的总经理,年近四十,穿着剪裁得体的西装,脸上带着一股与年龄不符的锐气。
苏振邦转过身,指了指对面的椅子:“明辉,坐。看了那份报告了?”
“看了。”苏明辉坐下,语气平静,但眼神中透着一丝凝重,“情况比我们预想的还要严峻。那些初创公司,就像一条条鲶鱼,搅动了整个市场。他们的产品更智能,更贴合用户需求,核心就在于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苏振邦喃喃自语,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我们苏式,从爷爷那一辈做实业起家,靠的是质量,是信誉,是稳扎稳打。技术?我们也有研发,只是……”
“只是我们的研发,更多是在现有技术上的修修补补,是为了满足客户当下的需求,而不是引领未来。”苏明辉接过话头,“爸,时代不一样了。以前,我们可以靠着积累和规模优势慢慢走。但现在,科技发展太快了,就像高铁,你不跟着提速,就会被远远甩在后面,甚至被淘汰。我们的竞争对手,他们不是在跑,是在飞。”
苏振邦沉默了。他知道儿子说的是事实。这些年,他也感受到了那种无形的压力,来自那些带着“互联网+”“人工智能”标签的新贵们。他们的思维方式,他们对技术的投入和应用,都与苏式这种传统的家族企业截然不同。
“你有什么想法?”苏振邦看着儿子。
苏明辉坐直了身体,眼神坚定:“我想成立一个专门的研发团队,一个真正面向未来的技术中心。不是附属在各个业务部门下面,而是独立运作,直接向我汇报。我们要招纳最顶尖的年轻技术人才,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和资源,让他们去探索,去创新,去做那些看起来‘不切实际的东西。我们要在技术上,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
“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风险极高。”苏振邦眉头微蹙,“我们的股东,还有家族里的一些长辈,他们能同意吗?他们更看重的是稳定的利润。”
“我知道。”苏明辉点点头,“所以,这件事我来牵头。我会向董事会和家族解释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现在不投入,未来可能连投入的机会都没有了。我们苏式不能只做时代的跟随者,我们要成为弄潮儿。爸,您还记得爷爷常说的话吗?‘生意要做得长久,就要看得远,敢下手。”
苏振邦看着儿子眼中闪烁的光芒,那是一种他年轻时也曾有过的,对未来的憧憬和开拓的勇气。他想起了父亲,那个在动荡年代白手起家的老人,靠的不就是那份远见和魄力吗?
他深吸一口气,仿佛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好,明辉,我支持你。钱不是问题,集团账上还有足够的储备。关键是要人,要找到对的人,做对的事。这个研发团队,就叫‘新光技术中心吧,希望它能为苏式照亮新的道路。”
“新光技术中心……”苏明辉重复了一遍这个名字,嘴角露出一丝微笑,“好,就叫新光。爸,您放心,我不会让您和苏式失望的。”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两人身上,仿佛为这场关于未来的对话,镀上了一层希望的金色。苏式集团这艘巨轮,即将在科技的浪潮中,调转船头,驶向一片未知却充满可能的海域。而苏明辉,就是那位手握新航向标的船长。
第二章:集结号与质疑声
苏明辉要成立“新光技术中心”的消息,很快在苏式集团内部传开了。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
支持的声音有。一些年轻的管理层和技术骨干,看到了集团寻求变革的决心,感到兴奋。他们厌倦了按部就班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渴望有机会接触最前沿的技术,做出真正有突破性的产品。市场部的经理陈瑶就找到苏明辉,激动地说:“苏总,这太好了!我们市场部早就感觉到了,现在的客户越来越看重产品的科技含量,没有新技术支撑,我们的营销都显得底气不足。”
但更多的,是怀疑和担忧的声音。
“搞什么研发中心?花那么多钱,养一群不知道在干什么的‘技术宅?有那个必要吗?我们把现有的产品做好,服务做精,不就行了?”一位在集团工作了几十年的老董事,在董事会上忍不住发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就是,明辉啊,不是我说你,年轻人有冲劲是好的,但也得脚踏实地。那些新技术,听起来花哨,可落地吗?投入产出比算过吗?万一打水漂了,我们怎么向股东交代?”另一位家族长辈也皱着眉头。
生产部门的一些老员工更是私下议论:“搞技术创新?怕是瞎折腾吧。我们生产线上的活儿还忙不过来呢,哪有时间和精力去配合他们搞那些‘高大上的东西?”
面对这些质疑,苏明辉早有心理准备。他没有急于反驳,而是开始了一系列的行动。
首先是“筑巢”。他亲自选址,将新光技术中心设在了离总部大楼不远,但更具现代感和创意氛围的一栋独立写字楼里。内部装修摒弃了传统办公室的严肃刻板,采用了开放式的布局,配备了最先进的办公设备、实验室和讨论区,甚至还有休闲区和健身房,营造出一种自由、开放、充满活力的氛围。他要让这里,从环境上就区别于集团的其他部门,成为真正的“创新摇篮”。
然后是“引凤”。苏明辉把招聘的重点,放在了那些在顶尖高校和科技公司崭露头角的年轻人身上。他亲自参与面试,不看资历,只看能力和创意。他向这些年轻人描绘苏式集团的底蕴和资源,以及新光技术中心将要做的事情——不是小打小闹的优化,而是可能改变行业格局的颠覆性创新。
“我们有资金,有市场渠道,有成熟的供应链,”苏明辉在一次面向高校的宣讲会上说,“现在,我们缺的就是你们这些脑子里有‘疯狂想法,手上有‘硬核技术的人。加入我们,你们的创意不再只是论文里的公式和电脑里的代码,它们有机会变成真实的产品,走进千家万户,影响这个世界。”
他的真诚和对未来的描绘,打动了不少年轻人。
林薇,一个刚从国外顶尖大学博士毕业的计算机视觉专家,放弃了硅谷大公司的高薪 offer,加入了新光。她对苏明辉说:“我看中的不是钱,是您说的那个‘可能性。在大公司,我可能只是一颗螺丝钉,但在这里,我觉得我的想法有机会真正落地。”
张扬,一个在人工智能领域小有名气的连续创业者,他的上一个项目被巨头收购后,本可以财务自由,但他却选择带着自己的核心团队加入苏明辉。“苏式是棵大树,但我看到了它想要发出新芽的决心。”张扬说,“我们缺的是资源和平台,苏式缺的是我们的创新力,这是一个很好的结合。”
短短几个月,新光技术中心就集结了一支由几十名年轻博士、硕士和资深工程师组成的团队,他们来自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材料科学、电子工程等多个领域,充满了活力和创造力。
然而,质疑声并未完全消失。当看到新光技术中心每个月烧掉的巨额研发费用,而“成果”却似乎遥遥无期时,一些保守派的声音又开始抬头。
“你看,我说吧,就是在烧钱。”
“那些年轻人,每天对着电脑敲敲打打,开会时说些听不懂的术语,谁知道他们在搞什么?”
“明辉这孩子,是不是太理想化了?”
这些话,也传到了苏明辉的耳朵里。他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既要面对内部的质疑,又要对新技术研发的不确定性负责。但他没有动摇。
在一次新光技术中心的内部会议上,他看着眼前这些充满朝气
第118集:技术创新引领[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