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25集:艰难起步[1/2页]

大民富商苏半城 竹晴园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破冰:苏晓与新兴行业的攻坚战》
     第一章:抉择与挑战
     会议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巨大的落地窗外,是苏半城集团总部所在城市的繁华天际线,但室内,苏晓能感受到的只有沉甸甸的压力。
     “……所以,这就是我们调研的结果。”苏晓将手中的报告合上,轻轻放在光滑的会议桌上,目光扫过在座的家族长辈和核心团队成员,“新能源储能材料,这个领域目前在国内尚属起步阶段,但国际上已有苗头,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激增,以及国内‘双碳目标的推进,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极具潜力的战略方向。”
     苏明远,苏晓的父亲,集团的掌舵人之一,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眉头微蹙:“潜力是有,但晓儿,你清楚这意味着什么吗?技术壁垒极高,我们现有的技术积累几乎为零,而且……市场认知度太低了。消费者甚至很多企业,可能都没听过这个概念,更别说接受我们的产品了。”
     另一位长辈苏明辉也沉声道:“没错,这不是我们熟悉的传统制造业,跨进这个门,等于一切从零开始。资金投入是个无底洞,技术攻关更是前途未卜,市场开拓……想想都头疼。”
     会议室里陷入了沉默。年轻一辈的成员们眼神中闪烁着兴奋与忐忑,兴奋的是挑战带来的机遇,忐忑的是前路的未知与艰难。苏晓深吸一口气,她知道长辈们的担忧绝非杞人忧天。
     几个月前,当她和团队第一次将目光投向新能源储能材料领域时,就被其巨大的市场前景所吸引。传统业务虽然稳健,但增长放缓,寻求新的增长点是家族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深入了解后,他们才发现这个“新兴”二字背后,是何等的荆棘密布。
     技术门槛高如天堑。储能材料涉及材料科学、电化学、热力学等多个交叉学科,核心专利大多掌握在国外少数几家巨头手中。国内虽有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研究,但产业化进程缓慢。市场认知度更是致命伤,别说普通消费者,就连一些相关的能源企业,对储能材料的了解也停留在概念层面,更倾向于选择成熟的传统储能方案。
     “我知道难。”苏晓的声音清晰而坚定,带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但正因为难,才没有太多竞争者,才给了我们机会。爸,二叔,各位长辈,我们苏家人,什么时候怕过难?爷爷当年创业,条件比这艰苦百倍,不也挺过来了吗?现在的困难,是技术和市场的‘双重壁垒,但只要我们能破掉这两层皮,未来的市场就是我们的。”
     她的话点燃了一些年轻成员的热情。堂弟苏晨第一个响应:“晓姐说得对!咱们不能永远待在舒适区。技术难,我们就学;市场不认,我们就去打开!”
     苏明远看着女儿眼中的光芒,那是和他年轻时一样的闯劲。他沉默了片刻,与苏明辉交换了一个眼神,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犹豫,但更多的是对家族未来的考量。
     “好。”最终,苏明远拍板,“既然你们有决心,集团就支持你们。成立专项小组,晓儿,你牵头负责这个新项目。记住,这是集团的一次重要战略尝试,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但也要做好打硬仗的准备。资源方面,集团会尽力调配,但核心的技术攻关和市场开拓,要靠你们自己。”
     “是!”苏晓心中一振,重重点头。她知道,这副担子有多重。
     第二章:叩门与求知
     项目组很快成立,苏晓挑选了集团内最精锐、最有冲劲的一批年轻骨干,包括技术、市场、研发等多个领域。办公室里,墙上贴满了各种资料、图表和思维导图,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紧张而亢奋的气息。
     “第一步,技术。”苏晓在白板上写下两个大字,“我们必须尽快弥补技术差距。当务之急,是找到行业内的专家,学习,请教,哪怕只是摸到一点门槛也好。”
     她亲自带队,开始了一场近乎“朝圣”般的拜访之旅。目标很明确:国内外在新能源储能材料领域有建树的高校教授、科研院所专家、甚至是退休的行业老兵。
     第一站,是国内某顶尖大学的材料学院。苏晓提前做了大量功课,了解到该学院的王教授是储能材料领域的权威。然而,当他们满怀期待地来到王教授的办公室时,却吃了个“软钉子”。
     “苏小姐,苏半城集团,我知道,做传统制造业很厉害。”王教授是个严谨的学者,语气平和但带着疏离,“但储能材料,不是你们想的那么简单。这需要长期的基础研究和技术积累,不是靠资金就能砸出来的。而且,我们的研究成果,更多是学术层面的,产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言下之意,是对苏晓他们的“跨界”并不看好,也不太愿意浪费时间。
     苏晓没有气馁,她诚恳地说:“王教授,我们知道这很难,所以才来向您请教。我们不是想一蹴而就,而是真心想进入这个领域,为国家的新能源事业做些事情。我们愿意投入时间,投入资源,更重要的是,我们有决心去学习,去突破。您的研究是基石,我们希望能在您的指导下,探索产业化的可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她没有过多强调商业利益,而是突出了“决心”和“贡献”,这让王教授的态度稍微松动了一些。接下来的时间里,苏晓详细介绍了集团的实力、资源以及对这个项目的重视程度,团队成员也拿出了前期做的一些基础研究和市场分析。
     或许是苏晓的坚持和团队的专业度打动了王教授,或许是他也希望自己的研究能真正落地,最终,王教授答应给他们一些方向性的指导,并推荐了几个他认为值得关注的技术方向和难点。
     这次拜访虽然没有立刻获得核心技术,但让苏晓团队看到了希望。他们明白了,敲开技术的大门,靠的不是名气和金钱,而是真诚、专业和持之以恒的态度。
     接下来的日子,苏晓带着团队跑遍了国内多个城市,拜访了十多位专家。有时为了见一位忙碌的院士,他们在实验室外一等就是几个小时;有时为了一个技术细节,他们要反复沟通、请教,甚至带着问题回去研究后再登门。
     在一次前往南方某科研院所的拜访中,他们遇到了更大的挑战。该所的李工是储能电池封装技术的专家,但性格耿直,说话不留情面。
     “你们想做储能材料?连最基本的材料相容性测试标准都没搞清楚,就敢谈产业化?”李工看着他们带来的初步方案,毫不客气地指出了多处漏洞,“还有这个成本估算,太理想化了!新型材料的制备工艺复杂,良率低,成本控制是个大难题,你们考虑过吗?”
     面对李工的“炮轰”,团队里的年轻成员有些沮丧,甚至有人小声嘀咕:“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我们是不是真的太莽撞了?”
     苏晓却挺直了腰板,认真地记录下李工指出的每一个问题,然后抬起头,眼神坚定:“李工,您指出的问题非常关键,正是我们欠缺的。我们来,就是为了学习这些‘不行的地方。您的批评越直接,对我们越有帮助。我们不怕问题,就怕不知道问题在哪。”
     她的坦诚和冷静让李工刮目相看。接下来,李工不再是批评,而是开始耐心地讲解封装技术的要点、常见的技术陷阱以及成本控制的思路。临走时,李工拍了拍苏晓的肩膀:“小姑娘,有魄力。这条路难,但如果你们真能沉下心来解决这些问题,未必没有机会。”
     这些拜访,如同在黑暗中摸索时点亮的一盏盏明灯。苏晓团队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梳理出了技术攻关的难点和路径,更重要的是,他们建立起了初步的行业人脉,为后续的技术合作打下了基础。苏晓明白,技术门槛虽高,但并非不可逾越,只要有决心、有方法、肯学习。
     第三章:推广与破冰
     技术攻关是内功,市场推广则是外功。当苏晓团队在实验室里为了一个配方、一项工艺绞尽脑汁时,市场部门的同事们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苏经理,我们做了市场调研,结果很不乐观。”市场部主管张力拿着一份报告,面色凝重地找到苏晓,“大部分目标客户,对‘新能源储能材料这个概念非常模糊,甚至没听说过。当我们介绍产品优势时,他们第一反应是‘可靠吗?‘有必要吗?,更多的人还是倾向于选择他们熟悉的铅酸电池或者传统锂电池储能方案。”
     “认知度低,信任度更低。”苏晓揉了揉眉心,这正是她最担心的问题。技

第125集:艰难起步[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