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776章 天圣字典[1/2页]

北颂 圣诞稻草人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寇季并没有详细的跟种世衡和朱能解释其中的门道,他只需要种世衡和朱能二人明白隐藏钱财流入到大宋的重要性就行。
     在交代了二人此事以后。
     寇季陪着二人吃了一些送行的酒,然后眼看着他们上了马,一路往大理的方向扬长而去。
     寇季在他们走了以后,坐上了马车,悄然回了寇府别院。
     ……
     对于大宋大部分人而言,要全面推行蒙学,在不动用国库钱财的情况下,只能凭借着抢劫来维持。
     但对寇季而言,却并非如此。
     寇季有很多办法能帮大宋弄来足够的钱财全面推行蒙学。
     比如通过一字交子铺,加印交子,或者超印交子。
     又比如通过捐赠。
     整一堆有名无实的名头,号召天下所有商人捐赠,一定能捞来一大笔。
     粗暴一点,还可以在税上做手脚。
     总而言之,办法有很多。
     但无论是那个办法,都有一定的弊端。
     比如超发交子。
     固然能短暂的敛来巨万万的钱财,可弊端也十分大。
     超发的交子过多的话,交子的信誉会大大降低。
     有可能会跟明朝的宝钞一个下场,失去信誉,被彻底抛用。
     而随之迎来的就是挤兑狂潮。
     朝廷没有足够的钱财应对的话,最终就会引起民变。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一人为主的时代,掌权者若是尝到了超发交子的甜头,一定会疯狂的滥发交子。
     交子很有可能就会成为亡国的一大弊端。
     捐赠也有捐赠的弊端。
     达官贵人们捐赠一两次钱财还行,让他们长久的捐赠钱财,他们绝对不答应。所以钱财捐赠的主力就是富商大贾,富商大贾逐利,朝廷想要他们长久的捐钱,势必要在其他方面开口子。一旦开了口子,商人们就有无数的办法将口子撕的更大。此举对朝廷绝对有害无益。更重要的是,在捐钱的过程中容易催生出贪腐。
     其他的办法,也就其他办法的弊端。
     真正完美的办法,寇季和赵祯倒是商量出了一个。
     那就是在推行蒙学的事情稳定以后,继而推行县学、府学。
     蒙学免费、县学收费、府学亦是如此。
     用县学和府学的钱财,贴补蒙学。
     从而达成一个循环。
     为了确保各家私塾不破坏这个循环。
     往后的科举考试中,会将学籍纳入到其中。
     那些家中有私学的,或者是民间学馆出来的学生,想要参加科举,必须入县学、府学。
     民间的私塾会因此大大的减少、民间学馆也会如此。
     送到他们手里的钱财,会因此流入到朝廷手中。
     地方的那些饱学诗书的先生,想要混口饭吃,也必须进入到朝廷的学府当中。
     朝廷不仅可以借此合理的调配教育资源,还能监督和影响民间的言论。
     一举两得。
     但推行县学和府学,那是以后的事情。
     现阶段,没有收入补贴的情况下,朝廷必须自己想办法解决这方面的钱财。
     出去抢钱绝对是一个一举三得的事情。
     一得钱。
     二得地。
     三得精兵强将。
     虽然中间会损失一些兵力。
     但相比而言,得到的更多。
     钱,寇季不在乎。
     寇季看重的是地和精兵强将。
     朝廷有了地,就能大肆的移民。
     从豪门大户手里不断的抽取他们的佃户。
     豪门大户为了避免佃户流失,必须得出血。
     大宋朝没有主奴契约,只有主仆契约。
     豪门大户可没办法控制佃户的自由和生死。
     若是朝廷在主仆契约上,再加以约束。
     减轻佃户叛逃的惩罚,加重豪门大户苛待佃户惩罚。
     那豪门大户为了避免佃户流失,还要出更多血。
     朝廷有了精兵强将,好处更多。
     对内镇压豪强,对外攻城掠地。
     豪门大户占着地不给百姓,那朝廷就打出一片地,分给百姓们。
     大宋的人口有限。
     抽离一部分,就少一部分。
     总有那么一天,豪门大户手里的佃户会被抽调干净。
     到时候,一家十几口的豪门大户,手里握着成百上千亩的良田,看你怎么种得过来。
     种不过来地,朝廷的赋税又必须缴纳。
     最终就只能自己不断的往进贴补。
     贴补的久了,家底掏空了,就只能卖地。
     土地兼并的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赵祯和寇季在文制革新的问题上,谋划的很深,想的也很长远,所以需要的时间自然也长。
     眼下只不过刚刚开始。
     ……
     寇季回到了寇府别院以后,每日往返于府上、瑞圣园、皇宫。
     交趾和大理的战事,他不需要太多关注。
     有曹利用、陈尧咨、种世衡、朱能四人在,一切的战事都能处理妥当。
     他不需要太担心。
     他现在需要陪着赵祯盯着各地蒙学的推广进程、以及瑞圣园内的编书和译书的进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他的指导和监督下,编书和译书的进程十分快速。
     时间一晃,到了五月。
     第一版简化字音韵书籍正式的编着了出来。
     寇季拿到了整本以后,仔细审阅了一番,还是很满意的。
     编撰出的第一版的简化字音韵书籍,跟寇季印象里的字典很相似。
     区别就在于,第一版的简化字音韵书籍在注音方面,用的是原有的注音符号,而非字母拼音。
     后世运用的字母拼音,是建国以后,几位语言学家,在注音符号的基础上改编的。
     文字的排列,以及一些简字也有区别。
     文字排列是竖着排列的。
     贾昌朝和大儒们精简出的文字,跟后世的简体字有一定的区别。
     但并不影响阅读。
     寇季尝试着辨认了一番,发现十分顺畅,就拿着书籍入了皇宫。
     赵祯在看到了音韵书籍以后,并没有急着翻阅,而是快速的召集了满朝文臣入宫。
     寇季见此,立马从宫里差遣了一个人,到瑞圣园去取更多的音韵书籍。
     满朝文臣聚齐以后,寇季派人去取的音韵书籍也送到了宫里。
     赵祯在满朝文臣到齐以后,吩咐陈琳将音韵书籍分发给了他们。
     满朝文臣拿到了音韵书籍以后,快速的翻阅了起来。
     刚刚翻开,满朝文武看着很生疏。
     因为他们学的是繁体字,初看简体字,自然不是那么顺畅。
     随着时间的推移,等到满朝文武看久了以后,就慢慢的克服了这方面的障碍。
     能轻易的辨别出每一个繁体字对应的简字。
     这就是汉字的好处。
     汉字是由象形文字变化来的。
     所以无论汉字如何变化,只要其中主要的形不变,就能轻易的辨别简繁。
     贾昌朝和大儒们都是饱学诗书之人,其中更是有不少文字大家。
     他们知道每一个字的主要的形在何处,也知道每一个字的关键之笔在何处。
     所以他们编出的简字,对大宋的读书人而言,其实没有多少辨识障碍。
     满朝文臣在看完了音韵书籍以后,神色各异。
     有震惊的、有遗憾的、还有神色复杂的。
     吕夷简三人在看完了音韵书籍以后,小心翼翼的将其收入到了袖中,一起对赵祯施礼。
     “臣等为官家贺!”
     其他文臣见此,也纷纷向赵祯施礼道贺。
     赵祯笑着道:“为何?”
     吕夷简拱手道:“官家已经再全天下推行蒙学了,若是再配上这音韵书籍,必然能大兴教化。此书的好处,臣看一眼便知。
     简单、好学、易查阅。
     更重要的是,学简字的人,要辨认现有的文字,也不会存在太多障碍。
     只要懂其形、明其意。
     简字和现有的字之间,可以随意的辨认。”
     赵祯哈哈大笑道:“真有爱卿说的那么好?诸位爱卿也是这么认为的吗?”
     “臣等赞成吕相之言!”
     垂拱殿内,一片赞成声,一个反对的也没有。
     可简字音韵书籍,真的好到让人挑不出错吗?
     其实不然。
     主要是简字音韵书籍,是一帮子大儒编撰出的。
     他们一般都是反对朝廷在文字上做文章的重要战斗力。
     如今他们都被收买了,不会跳出来跟朝廷作对。
     文臣们自然也不会触赵祯眉头。
     一些因为反对而反对的官员也不敢出声。
     因为编撰简字音韵书籍的大儒们当中,有人还给他们中间一些人担任过先生,他们也通读过其中一些大儒的着作,算是人家的半个门生。
     没办法站出来反对。
     当然了,更关键的是。
     反对的人进不了垂拱殿。
     因为早在朝廷编着简字的风声传出去以后,赵祯和寇季两人就已经动手震慑了一番朝野。
     朝野上下都知道,赵祯和寇季为了推行简字,敢杀人,也舍得杀人。
     他们没理由跟自己的性命过不去。
     赵祯见满朝文臣无人反对,忍不住开口道:“难道简字就没有半点坏处吗?”
     寇季闻言,翻了个白眼。
     他觉得赵祯这是没事在找事。
    &n

第776章 天圣字典[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