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程安书将文件推向郑仪,语气平淡:
     “看看这个。”
     郑仪接过,发现这是一份尚未公开的《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抬头盖着省委办公厅的章。
     “下个月要发,涉及企业监管和劳动保障的平衡。”
     程安书的目光透过镜片,锐利而深沉。
     “王振国的版本太激进,直接要求‘企业欠薪入刑,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郑仪迅速翻看文件,立刻明白了。
     这是试探。
     如果他一味站在王振国的立场支持“欠薪入刑”,那就说明他只是个不懂变通的理想主义者;但如果他全盘否定,又显得缺乏原则。
     程安书要看的,是他能否在“雷厉风行”与“权衡利弊”之间找到平衡。
     翻到最后一页,郑仪沉思片刻,开口道:
     “这个‘欠薪入刑的条款确实有必要,但可以设置门槛,比如‘恶意欠薪且金额较大才追究刑事责任,同时配套建立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制度。”
     程安书眉毛微挑:
     “哦?说说理由。”
     “法治要兼顾正义与效率。”
     郑仪放下文件,声音沉稳。
     “对恶意欠薪者必须严惩,但也不能让企业因一时资金周转问题就背上刑事责任。而工资专用账户既能保障工人权益,又给了企业缓冲空间。”
     程安书没说话,但眼神已经说明一切,这个回答令他满意。
     郑仪话锋一转:
     “不过,这个文件里还少了一个关键环节。”
     “什么?”
     “劳动监察的追责条款。”
     郑仪直视程安书。
     “如果工人投诉欠薪后,相关部门不作为,是否也要承担责任?这才是根治推诿扯皮的关键。”
     一旁的程悦眼睛一亮,脸上也浮现出笑意。
     程安书的手指在沙发扶手上轻轻敲击,忽然问道:
     “如果你是起草者,会怎么写这条?”
     这才是真正的考题。
     郑仪早有准备:
     “建议增加‘劳动监察首接责任制,第一个接到投诉的部门必须全程跟进,处理结果纳入年度考核。同时开通省级督导热线,工人可以直接越级反映。”
     既不否定现行体制,又给出切实的解决方案;既坚守了保护工人的底线,又考虑了执行层的现实压力。
     程安书摘下老花镜,长长地呼出一口气。
     “吃饭吧。”
     他站起身,语气轻松了不少。
     “尝尝你阿姨的手艺。”
     餐厅的灯光温柔地洒在餐桌上,四菜一汤,家常却精致。程悦的母亲——林教授,一位气质优雅的法学教授,正细心地为每人盛了一碗排骨汤。
     “郑仪,听老程说,你今天在论坛的发言很有见地?”
     林教授笑道,语气里带着长辈式的温和。
     “只是分享了一些基层见闻。”
     郑仪双手接过汤碗,姿态恭敬而自然。
     程安书夹了一筷子清炒时蔬,似乎随意地问道:
     “你知道王振国为什么要办这个特训营吗?”
     又是一道考题。
     郑仪放下筷子。
     他知道,这个问题的背后,是程安书想看他是否真的明白江东省的政治生态。
     “表面上是培养青年干部,实则是王部长在储备改革力量。”
     郑仪语气平静。
     “这两年省里的干部队伍有些固化,需要新鲜血液来打破僵局。”
     程安书不置可否:
     “那你知道,为什么之前的改革措施总是不了了之?”
     程悦担忧地看了郑仪一眼,这种问题已经涉及高层较量的敏感地带。
     郑仪却从容答道:
     “因为任何改革都是对既有利益格局的调整。有些人怕失去权力,有些人怕影响政绩,还有一些人……”
     他顿了顿。
     “是单纯怕麻烦。”
     林教授突然轻笑出声:
     “老程,这孩子比你们厅里那些处长明白多了。”
     程安书终于露出一丝真正的笑意,他拿起汤勺,给郑仪添了半碗汤:
     “王振国敢用雷霆手段,是因为他不用对具体操作负责。但真正落实政策的人却要考虑的更多,一个文件下去,基层能不能执行?会不会引发连锁反应?甚至……”
     他意味深长地看了郑仪一眼:
     “执行者会不会因此被打击报复?”
     郑仪心头一震,他忽然明白了程安书的立场。
     不是反对改革,而是要比王振国考虑得更深、更远。
     “所以‘权衡不是退缩,而是对改革负责任。”
     郑仪轻声道。
     “就像下棋,不能只看一步。”
     程安书微微点头,终于说出了今晚最直白的一句话:
     “王振国需要冲锋陷阵的猛将,但任何事业要长久,更需要能在复杂局面中找到平衡点的人。”
     他举起茶杯:
     “希望你成为后者

第22章 权衡[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