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中国航天事业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闪耀着民族的希望与骄傲。而叶光富,这位从成都走出的航天骄子,用他的热血与汗水,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逐梦之歌。他的故事,是梦想的绽放,是坚持的胜利,更是家国情怀的深情演绎。在他的背后,是无数巴蜀儿女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默默付出与无私奉献,他们共同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托举着中国航天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石板上的梦想种子
在成都的一处宁静角落,有一块看似普通的石板。多年前,年少的叶光富常常与姐姐叶亚丹一同坐在这块石板上,仰头凝视那片湛蓝的天空。彼时,他们眼中的天空,是最广阔的画布,承载着无尽的幻想。每当有飞机呼啸而过,留下长长的尾迹,那尾迹就像梦想的笔触,在他们心间勾勒出对蓝天的无限向往。或许那时的叶光富并未料到,多年后,他将跨越天际,迈向更为浩瀚的宇宙,去探寻未知的奥秘。
家附近的机场,飞机的轰鸣声成为他童年的独特背景音。飞机起飞、降落,一次次的翱翔,让叶光富心中那颗向往蓝天的种子悄然生根发芽。高三那年,空军飞行员选拔的消息如同春风,吹进了他的世界。叶光富毫不犹豫地报名,命运的齿轮自此开始缓缓转动。
为了通过选拔,他付出了诸多努力。白天,他专注于学习,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夜晚,他仰望星空,想象着自己驾驶飞机的场景,那是他对未来最美好的憧憬。最终,他成功了!1998年,叶光富离开成都,前往空军长春飞行学院报到,开启了他的飞行生涯。在航校飞行训练团,他如同一块海绵,贪婪地吸收着飞行知识。白天,他认真学习理论知识,进行沙盘演练;夜晚,针对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他独自总结攻关。从初教机到高教机,他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出色的表现,顺利完成了各项训练任务,并荣获“优秀学员”称号。毕业后,他留校担任飞行教官,继续在蓝天中书写自己的故事。在进入航天队伍之前,他驾驶过初教 6、歼教 5、歼教 7、歼 7E以及歼 7H等多种教练机和战斗机,累计飞行时间约1100小时,每一次飞行,都让他离自己的航天梦更近一步。
十年磨一剑,终迎飞天时刻
2009年,中国第二批预备航天员选拔的消息传来,叶光富毅然报名。这是他人生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经过层层筛选,2010年5月,他正式入选中国第二批航天员,从此开启了漫长而艰辛的备战之旅。
进入航天员大队的那天,大队门前“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八个大字深深映入他的眼帘,这八个字,成为他心中的信仰,也成为他此后训练和执行任务的精神支柱。
航天员的训练,是对身体和意志的双重考验。八大类100多个科目的学习训练,每一项都充满挑战。水下失重模拟训练,是他必须攻克的难关之一。每天,他都要身着200公斤重的水槽训练服,在水下10米深处作业。水的阻力和粘滞力,让每一个动作都变得异常艰难。每次训练长达5到6小时,训练结束后,汗水湿透了手套和内衣,体重也会减轻四五斤,连吃饭拿筷子时手都在不停地颤抖。但他从未有过一丝退缩的念头,因为他知道,这是通往太空的必经之路。
超极限抗过载训练同样残酷。离心机高速旋转,产生8 9G的超重载荷,相当于8倍体重压在身上。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内脏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呼吸困难,脸部肌肉也被拉得变形。然而,他始终紧咬牙关,从未按下那个代表放弃的按钮。
除了体能训练,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至关重要。数百个理论知识考核,涉及航天的各个领域,从天体物理到航空动力学,从空间医学到电子技术,他都要深入钻研。那些复杂的公式和原理,在他的反复学习和理解下,逐渐变得清晰明了。他常常挑灯夜战,只为将每一个知识点铭记于心。
2016年,叶光富作为中国航天员代表,与来自美国、俄罗斯、西班牙、日本的其他5名航天员共同参加了欧洲空间局组织的为期15天的洞穴训练。在洞穴中,他们需要在黑暗、潮湿的环境中生存6天6夜。作为关键项目探测组负责人,叶光富带领小组成员完成了2个洞穴分支的勘测,总距离近700米,还发现了令人震撼的杰里科大厅和新的洞穴分支。这次训练,不仅锻炼了他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航天员的风采。
经过长达十年的艰苦训练,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许,叶光富终于迎来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他和翟志刚、王亚平一起,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飞向太空。那一刻,他的梦想在浩瀚宇宙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十年的等待与付出,都化作了此刻的荣耀。他望向窗外,看着地球逐渐远去,心中充满了对未知的期待和对祖国的深深眷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太空生活的奇妙与挑战
在成都科技馆的报告中,叶光富向大家生动地展示了太空生活的奇妙景象,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宇宙的神秘与浩瀚。
空间站里,一切都与地球截然不同。在失重环境下,重力的束缚消失了,轻轻迈出一步,身体就会飘向舱顶。睡觉也成了一件特别的事情,需要特殊的固定系统,否则就会在舱内四处“飘荡”。叶光富笑着回忆道,第一次在太空睡觉,他还有些不适应,感觉自己像一片羽毛,在空中悬浮着。但慢慢地,他学会了享受这种独特的睡眠方式,在寂静的宇宙中,做着属于自己的太空之梦。
太空的日常起居也充满了挑战。理发就是其中之一,在微重力环境下,碎头发会四处飘散,可能会飘进仪器的缝隙中,引发设备故障,也有可能被航天员吸入体内,造成意外。因此,航天员们在地面时就需要接受理发训练,人人都成了“TONY老师”。叶光富在空间站里,也拿起了理发工具,为队友们打理头发。他手法娴熟,用剪子小心翼翼地修剪着,旁边的队友则拿着类似吸尘器的装置,随时吸走剪掉的碎发。洗头也不像在地球上那么简单,他们使用一种特殊的洗发帽,里面有水和洗发液,揉搓之后再擦干,就完成了一次洗头,这种类似于地面理发店干洗的方式,让大家在太空中也能保持清爽。
太空实验更是充满了趣味和挑战。叶光富展示了在太空开展的各种科学实验,其中流体物理实验让人印象深刻。在地球上,液体受重力影响,会自然向下流动,但在太空的微重力环境下,液体呈现出与地球截然不同的形态。它们可以悬浮在空中,形成各种奇妙的形状,仿佛被赋予了生命一般。生命科学实验也同样精彩,四条斑马鱼在失重状态下,展现出正着游、侧着游、倒着游等花式泳姿,这些可爱的小家伙们,在太空中尽情展示着生命的顽强与适应能力。叶光富和队友们认真记录着每一个实验数据,他们知道,这些数据对于人类探索宇宙、了解生命的奥秘有着重要的意义。
太空漫步,是叶光富最难忘的经历之一。当他穿上厚重的舱外航天服,走出空间站的那一刻,眼前的景象让他震撼不已。地球在他脚下缓缓转动,那蔚蓝的海洋、洁白的云层、连绵的山脉和蜿蜒的河流,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他踩在机械臂末端,以宇宙第一速度飞行,那种奇妙的感觉难以言表。然而,进入阴影区时,无尽的黑暗如同深渊将他包围,恐惧和压迫感瞬间袭来。但他很快调整心态,凭借着过硬的心理素质和专业技能,完成了各项舱外任务。每一次太空漫步,都是对人类极限的挑战,也是对未知宇宙的勇敢探索。
在太空中,叶光富和队友们还承担着各种工作任务。他们要化身科学家,进行各种科学实验;要成为工程师,维护和管理空间站的设备;要当老师,进行太空授课,将太空知识传播给地球上的孩子们;要做医生,关注自己和队友的身体健康;甚至还要成为理发师、摄像师,为生活增添乐趣,记录下太空生活的点点滴滴。他们就像一群全能战士,在浩瀚宇宙中,展现着人类的智慧和勇气。
家乡的眷恋与航天精神的传递
叶光富在成都科技馆的报告中,最让人动容的,是他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他展示了从太空拍摄的家乡成都的照片,那熟悉的城市轮廓,那些蜿蜒的街道和林立的高楼,承载着他的成长记忆。在太空中,每当他看到这片熟悉的土地,心中就充满了温暖和力量。家乡人民的鼓励与支持,是他在太空中的精神支柱,让他能够心无旁骛地完成任务。
他的家人,更是他心中最深的牵挂。神舟十八号出征前,他就为10月份生日的母亲准备好了贺卡和鲜花,托人在母亲生日当天送到她手中。“老妈,您辛苦了,远在太空的儿子在中国空间站给您送上生日的祝福。”这句简单的话语,饱含着他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愧疚。而家人也同样牵挂着他,在神舟十八号踏上返程前,母亲、二姨、姐姐、侄女等家人们共同为他织就了一条围巾。当叶光富收到这条“温暖牌”围巾时,心中满是感动,他在微信上回复家人们:“‘温暖牌围巾已收到,身体暖,心更暖。”这份亲情的双向奔赴,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之感动。
叶光富的故事,不仅仅是个人的奋斗历程,更是航天精神的生动体现。他从一个坐在石板上看飞机的少年,成长为一名翱翔太空的英雄,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努力和坚持。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心怀梦想,脚踏实地,就一定能在人生的天空中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
在报告现场,当叶光富讲述完自己的故事,成都超百名学子齐刷刷起立敬礼,向他和所有航天人致敬。那整齐的动作,充满敬意的眼神,传递着对航天精神的敬仰和传承。航天精神,不仅仅是对未知的探索,更是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责任的勇敢担当。叶光富的故事,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勇敢地追逐自己的梦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巴蜀力量:载人航天背后的无名英雄
叶光富的辉煌成就,并非孤立的奇迹,其背后是无数巴蜀儿女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默默耕耘与奉献。这些来自巴蜀大地的航天人,分布在航天工程的各个环节,他们以自己的专业技能、坚韧意志和无私奉献,为中国航天事业添砖加瓦,成为中国航天不断腾飞的坚实力量。
在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与回收任务中,有许多四川人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四川南充人冯毅,作为返回舱开舱手,是航天员返回地球出舱后看到的第一个人。开舱工作看似简单,实则是个技术活。返回舱返回地球时与大气摩擦产生高温,导致舱内气压和舱外气压不平衡,泄压成为关键且艰难的一步。为了掌握好泄压的“感觉”,冯毅一个动作一天要反复练习上百次,手酸得连筷子都拿不起来,甚至磨断过钢制门栓,练坏了好几把开舱手柄。除了地面训练,他还要在空中进行抗眩晕、索降等训练,在水下学习潜水、救援、打捞等技能,在地面上完成50公里沙漠徒步、戈壁滩徒步等高强度训练,科目多达40余种。经过多年的磨砺,冯毅成为了航天搜救队里的“六边形战士”,他用自己的专业和执着,为航天员的平安归来守护着第一道“家门”。
来自四川达州的万川,是地面搜救分队返回舱吊车驾驶员兼吊装操作手。他的任务是将成功着陆的返回舱吊到吊车上,运出巴丹吉林沙漠。这项工作要求平稳精准、一次到位,因为
第121章 逐梦星河:叶光富的航天华章与巴蜀力量[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