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天,新的开始。
和姐姐周汐玥商量过后,周文成决定将开启为期一周的义诊活动。
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内,无论是前来看病的患者是谁,什么样的病症,仁义巷的小医馆都会进行接受治疗,并且免费提供所有医疗救助以及汤药等物品。
这条消息很快便传了出去,仁义巷的声名享誉在外,不少人或多或少都曾在这里受过恩惠,一传十十传百,于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过来。
看病也好,凑个热闹也罢,总而言之来的人着实不少,第一天就将仁义巷给堵了个水泄不通。
与免费看病这条消息同步传出去的,还有另外两条消息。
一条是由于周医生不日将去服兵役,因此仁义巷的医馆将在七日之后闭门谢客,从此不再接受问诊。
一条是这七天内仁义巷的医馆将从这两年的营收中拿出一笔钱,为年龄在五十岁以上的老人全天提供义粥宴。
原本想要来看病的一些人听罢连夜搬着凳子前来仁义巷排队,毕竟过了这个店就不知道还能不能等到下个村,周医生要是去服役的话,以后结束回来了还会不会在这里继续开医馆就说不来了,因此一些患者都想趁着这个机会抓紧看下病。
另一方面,由于仁义巷打出免费提供义粥宴的招牌后,这条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遍了附近的大街小巷,当天就来了特别多老人。
这些人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周文成的预期,导致第一天他们做的义粥宴太少了,一些老人并没有享用到。
于是周文成只好找来了仁义巷周围的街坊邻居,又和附近两条街上一些餐厅做了协商,花钱让他们这几天不用开门接待客人,专门做义粥宴就行。
这样几方面配合之下,总算是满足了人群的基本需求,不过后面赶来的人越来越多,由于年龄的限制难免会引起一些矛盾,周文成最后只好放开了年龄的限制,只要求大家一件事,就是吃多少拿多少,只要不浪费粮食就行。
于是以仁义巷为中心的几条街道出现了一个独特的景象:仁义巷里面看病的人排队排到外面,两边街道上人群围得水泄不通,一些小商贩看到商机,也纷纷跑来售卖东西,一副热闹景象。
当然,这里面避免不了的遇到了一些麻烦,比如人数太多后引起了一定的秩序混乱,后来还是社区的志愿者过来帮忙维持秩序,情况才好了许多。
周文成一个人则在会诊室里面,不断接待客人,一天从早到晚几乎从不停歇,除了睡觉和吃饭完,满脑子都是关于病人病情的思考。
这件事情很快发酵,引来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阳翟警察署的高尧署长注意到这件事情之后,也派出了一系列人员过来帮忙维护现场秩序以及提供一些最基本的帮助。
另一方面,宝岛的新闻媒体也注意到了这件事情的动向,在经过最初的报道后,周文成免费提供问诊,并为人们提供义粥宴的新闻迅速成为了各大媒体的爆款头条。
第一百一十三章 义诊和义粥[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