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数日之后。
     恭亲王奕欣展开多隆阿的奏折,见字字泣血、句句艰危,眉头不自觉拧作一团。
     只见上面写着。
     臣呼尔拉特·多隆阿跪奏:
     为奏圣上垂鉴,臣谨以泣血之忱,具陈西安东路战况及关中当前危局。
     自同治初年冬臣奉命西征以来,历经鏖战,虽勉力克复西安,然关中之地疮痍满目,民生凋敝,实难承续圣上所托之经略重任,伏乞天恩垂听。
     臣自入关伊始,贼匪陈扶昊纠合陕回残部,据险而守,其人机敏若狐,勇悍似虎,文武兼备,智计无双。
     彼以游兵散阵之法,避我锋锐,诱我深入;又以坚壁清野之策,使我粮秣不济,军心难安。
     臣虽督率麾下将士舍命血战,连克羌白、王阁、苏家沟等数十贼寨,然每攻一垒,必损精兵;每拔一城,必耗粮械。
     贼酋赫明堂更以狠毒之策,于泾渭水源投尸施毒,致我军饮疫者十之有三,战马毙亡无数。
     今营中伤卒哀吟不绝,病殁者日增,士气颓靡,医药匮乏,臣虽竭力抚绥,然杯水难救车薪之火。
     关中之地,昔称八百万黎庶之邦,今烽烟涤荡,十室九空,仅余残喘者不足三百万。
     官署尽毁,驿路断绝,田亩荒芜,仓储虚竭。
     臣虽标榜“肃清东路”,实则贼军主力未损,陈扶昊等逆首已遁入汉中,勾结蓝大顺等发匪余部,暗蓄反噬之力。
     若朝廷无后续之策,恐此残局反成燎原之祸。
     今臣所部疲敝,兵力折损逾半,且瘟疫肆虐,士气衰颓。
     西安孤城,外无援军,内无粮储,若贼寇复聚,臣实难保其不失。
     伏恳圣上垂悯关中危局,速调精兵强将增援,拨发粮秣药资以济急需;并敕令邻省速派良吏重建官署,安抚流民,垦荒屯粮,以固根本。
     否则,非独臣等将士性命堪忧,恐陕甘全局亦将倾覆,动摇国本。
     臣虽驽钝,然矢志报国,必以残躯效死,扼守西安以待援军。
     然军情如火,疫患似刃,若迟滞一日,则危殆增三分。
     臣泣血叩请天听,伏望圣明速决,以救关中倒悬之危!
     谨具折以闻,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训示。
     奴才多隆阿诚惶诚恐,稽首再拜。
     同治二年五月十七日。
     “陈扶昊?”
     “又是这个陈扶昊?”
     又见案头堆叠着汉中总兵陈天柱与四川总督骆秉章的急报——前者陈天柱言“汉中防务空虚,陕甘逆匪陈扶昊有勾结蓝大顺,陈得才,唐日荣有南窜之兆”。
     后者骆秉章更称“川北匪患再起,且陈扶昊率领五十万大军南下巴蜀,若不调兵弹压,恐动摇蜀地根基”。
     三地告急如烈火燎原,而京中兵饷皆已捉襟见肘。
     并且三地的矛头都指向一个人:“陈得才之子陈扶昊!”
     他长叹一声,指尖在奏折上摩挲良久。
     自咸丰年间掌权以来,他历经洋务兴办、外患斡旋,本已力倦神疲,而今内乱频仍,更如泰山压顶。
     窗外暮色渐沉,宫灯摇曳,映得他鬓角白发愈发刺目。
     忽忆起道光年间,父王曾赞其“才堪经纬”,若当年承继大统,或可扭转乾坤?
     然此念转瞬即逝,他深知如今非怀揣私念之时,唯以“忠”字为纲,方能维系这风雨飘摇的江山。
     “传军机章京!”他忽拍案而起,声震殿宇。
     待众幕僚鱼贯而入,他掷下三封奏折:“关中瘟疫、汉中空虚、川北匪乱,三者若处置不当,皆可为燎原之火!多隆阿请调兵粮,陈天柱求增防汉中,骆秉章亦言川北危急……诸位速议,以何策为先?”
     众人伏案商议,有言“关中为重,当先解多隆阿之困”
     亦有谏“四川乃粮赋重地,总督不可孤悬”。
     奕欣闭目凝思,忽睁眼断言:“兵不可分,饷不可糜!”
     “多隆阿虽苦,然陈扶昊未灭,若急调他处之兵,恐使贼寇趁隙流窜;汉中、川北亦不可置之不理。”
     “着令户部速筹粮银,解关中燃眉之急”
     “再命李鸿章自江南调精锐三千,暗驻陕甘交界,以防贼寇东窜汇合洪贼”
     “四川之

第273章 陕甘官员名单[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