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秦汉包括晋朝和南北朝的各个朝代,以及隋唐时期的皇帝和大臣,都在自己的记录本上狠狠的记下了一句话:一官多人制,前车之鉴,坚决不能用!
     当然,他们现在也没有这么多人可用。
     不过他们也在努力的普及教育,未来说不定真的能够涌现出大量的人才!
     就算有人才,那也不能学宋朝,人才多就让他们互相竞争去吧!
     绝对不能走上宋朝的老路!!
     【哈哈,友友们想的确实很周全,但是宋朝和西夏的议和到底是不是势在必行,谁都不能亲自前往宋朝查看,我们如今的种种猜测,也只是对于北宋不争气表现的一种恨铁不成钢。】
     【不过,大宋面临的对外战争可不止这一个。】
     【西夏的反叛,给了大宋重重一击,面对着党项这么一个小国,宋军都能战败,这引起了北宋君臣的思考。】
     【庆历二年,与西夏的战争还在继续,与大宋一直相安无事的契丹也来大宋插了一脚。】
     【契丹将要“聚兵幽燕,声言南下”。】
     【与西夏的战争还没结束,北宋实在是无力再应对契丹的入侵,宋仁宗赵祯只能忍气吞声,以富弼作为使者出使契丹,最终增加了给契丹的岁币,才让契丹消停。】
     【契丹、西夏的入侵,加上国内层出不穷的农民起义,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震动宋廷。】
     【以宋仁宗赵祯为首的北宋君臣开始积极的想办法改变现状,多年不变的政治气氛开始活跃。】
     【首先是欧阳修上书,建议大宋改革吏治,改变大宋冗官的情况,之后范仲淹等臣子纷纷响应,改革的声音成为了宋廷最大的声音。】
     【宋仁宗赵祯本身就有着改革的想法,又看到有这么多的臣子提议改革,这位大宋的最高统治者,终于下定决心开始行动了。】
     【赵祯召集了自己的心腹大臣,与他们商量改革的各种举措,这些大臣中,赵祯对待范仲淹和富弼二人特别热情,改革的情绪也十分高涨。】
     【甚至就在北宋刚决定要改革的时候,就已经在催促着朝臣们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
     【范仲淹和富弼,作为宋仁宗赵祯最看重的臣子,是被赵祯询问次数最多的。】
     【范仲淹在为官的过程中,一直都在思考北宋的各种弊端以及补救措施,虽然赵祯催的紧,但是范仲淹还真能拿出点真东西。】
     【庆历三年九月,范仲淹刚当上副宰相没多久,就给宋仁宗赵祯提出了改革的十条建议。】
     【这便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答手诏条陈十事》。】
     【这十条改革意见都是范仲淹经过了深思熟虑之后才提出的,富弼、欧阳修等人也都看过最初的版本,觉得很有可行性。】
     【范仲淹上书后,富弼和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书声援此事,这十条改革基本上囊括了北宋政治军事财政等多方面的种种弊端,不仅得到了改革派臣子们的认可,宋仁宗赵祯也很赞同。】
     【这些建议大部分都被赵祯采纳,决定逐渐颁布实施,直至这次的改革之火

第712章 庆历新政27[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