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76集:生产流程优化[1/2页]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辜彼得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刘好仃坐在办公室里,手里捏着一支蓝色记号笔,在白板上画了个圈。圈里写着“流程优化”四个字,字体略显潦草,像是在写给自己的备忘录。
     窗外的阳光依旧明媚,车间方向传来熟悉的机械运转声,像一首老歌的副歌部分,每天都在重复播放。只是这次,他听出了点不一样的节奏——有些地方卡顿了,有些地方拖得太长,还有些地方明明可以省去。
     MES系统的试点已经跑了一个多星期,除尘器的数据开始稳定上传,报警机制也试运行成功。小王那边反馈说系统运行良好,甚至还能预测几次可能的故障,这让刘好仃心里踏实了不少。
     但问题也随之浮现出来:数据是有了,可生产线上的人还是按照原来的老办法干,效率没见提升,反而因为新增了几道记录步骤,工人们有点手忙脚乱。
     “这不是技术的问题。”他在笔记本上写道,“这是流程的问题。”
     这天早上,他把几个骨干叫到会议室,桌上摆着几份打印好的流程图。纸张边角有点卷,是昨晚加班时反复修改留下的痕迹。
     “咱们来理一理,一条玻璃切割线从原料进厂到成品下线,中间到底要走几步?”刘好仃开门见山,语气不重,却带着一股子认真劲儿。
     小王翻了翻资料,皱眉:“至少得十几步吧?还不算质检和返工。”
     “那你觉得,这些步骤都是必须的吗?”刘好仃问。
     这个问题让会议室安静了几秒。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没立刻回答。
     “举个例子,”刘好仃拿起笔,在流程图上点了点,“这里有个‘初检,然后到了后面又有个‘复检,两次检查的内容差不多,为什么不能合并?”
     一位班组长迟疑地说:“以前是怕漏掉什么,所以设两道关。”
     “但现在我们有数据了。”刘好仃笑了笑,“我们可以用数据来做监控,而不是靠人为加步骤。”
     这句话像是一块石头投进了湖面,激起一圈圈涟漪。
     小王一边听着,一边低头在纸上画流程图。他忽然抬头说:“老师,我发现一个问题……有些步骤我们自己都不太记得为什么要这么做。”
     刘好仃点点头:“这就是流程冗余的根源。不是坏人搞出来的,而是习惯堆出来的。”
     大家听了都笑了,气氛轻松了一些。
     会议结束前,刘好仃在白板上写下一句话:
     “流程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准越好。”
     这句话成了他们接下来几天的工作指南。
     接下来的一周,刘好仃带着团队走访了几条生产线,拿着流程图一项项比对实际操作。他们发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某道工序后工人需要等待10分钟才能进行下一步;再比如某个检验环节其实只是为了应付抽查,平时基本没人真查。
     “这些时间加起来,一天能浪费两个小时。”小王在汇总报告中写道。
     “这不是浪费,是看不见的成本。”刘好仃补充了一句。
     他们决定先拿其中一条玻璃切割线做试点,目标很明确:减少无效等待、合并重复检验、用数据替代经验判断。
     试点开始那天,刘好仃特意换上工作服,亲自去现场蹲点。他站在流水线旁,看着工人们按新流程操作,时不时点头或摇头。
     刚开始确实有点混乱。有的工人习惯了旧流程,操作时还会下意识地多走一步;有的则对新安排不太适应,动作慢了不少。
     “别急,慢慢来。”刘好仃一边观察一边提醒,“你们不是在改流程,是

第376集:生产流程优化[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