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495集:海外引才计划实施[1/2页]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辜彼得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刘好仃站在法兰克福机场的落地窗前,看着外面灰蒙蒙的天色,心里却像被阳光晒着一样暖。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夹克,肩上背着一个旧皮包,里面装着他亲手整理的宣讲材料和几页写满笔记的便签纸。
     “刘哥,咱们先去酒店休息一下吧?”阿芳小跑过来,手里还拎着一沓打印好的宣传册。
     “不急。”刘好仃摆摆手,“先看看这地儿长什么样。”
     机场大厅人来人往,广播里循环播放着德语和英语的航班信息。刘好仃眯着眼看那些指示牌,虽然看不懂几个字,但心里已经把接下来三天的行程过了一遍:今天下午见Schneider教授,明天上午宣讲会,后天……后天再决定要不要多留一天,跟学生聊聊天。
     “你确定Schneider教授还能记得你?”小张一边调试手机里的翻译软件,一边问。
     “他要是忘了我,我就让他看这张照片。”刘好仃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泛黄的照片,上面是他在厂里带着实习生调试玻璃参数的画面。
     “这都六年前了。”阿芳笑,“那时候你还没开始搞人才地图呢。”
     “可那帮学生现在都在干啥?”
     “听说有几个在慕尼黑开了家材料咨询公司,还有一个进了宝马的研发部。”
     刘好仃点点头,“所以我说,种树的事,不能等。”
     他们一行三人拖着行李走出机场时,风有点大,吹得阿芳的头发乱飞。她赶紧用手压住刘海,“这天气也太不给面子了吧?”
     “没事。”刘好仃咧嘴一笑,“种树哪有挑天气的道理。”
     到了酒店,简单收拾了一下,刘好仃就拉着大家开始准备宣讲内容。阿芳负责调整PPT的语言表达方式,小张检查设备是否正常,而刘好仃则坐在角落,翻着笔记本,一页一页地回忆起自己这些年在厂里的点滴。
     “你说德国学生最在意什么?”老赵突然问。
     “机会。”刘好仃抬起头,“不是钱,也不是头衔,是能不能真正参与项目,学到东西。”
     “那我们就多讲点实操案例。”阿芳说,“比如去年那个超薄玻璃的出口项目,还有今年刚上线的智能质检系统。”
     “对。”刘好仃合上本子,“我们不是大公司,但我们敢让他们动手。”
     宣讲会当天,场地设在大学的多功能厅。刘好仃一走进去,就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住了——几十个学生已经坐在那里,有的低头看资料,有的低声交谈,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年轻才有的专注与期待。
     “来了不少啊。”小张松了口气。
     “德国人守时。”刘好仃笑了笑,“咱们也别拖泥带水。”
     宣讲进行得很顺利。刘好仃没有用太多专业术语,而是用自己的故事开场:“我在深圳一家玻璃厂干了快三十年,从普通工人一步步做到技术主管。我不是博士,也没出过国,但我带过的徒弟,有些现在已经在国外开公司了。”
     台下响起一阵掌声。
     接着,他讲起了工厂的现状、未来的方向,以及他们正在寻找什么样的人。他没有刻意渲染公司的规模,而是强调了一个事实:“你们如果愿意来,我们会给你们足够的空间去做事,哪怕犯错,我们也陪着一起改。”
     问答环节,有个戴眼镜的学生站起来,用略显生硬的英文问:“你们怎么保证员工的职业发展路径?”
     刘好仃接过话筒,笑着用中文回答:“我们不画路,我们铺砖。你想走哪条路,我们就在哪条路上帮你搭桥。”
  

第495集:海外引才计划实施[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