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在桌面上画出的那道微弯痕迹,像一句没说完的话,停在《文化差异图谱初稿》的边缘。刘好仃没急着擦掉它,反而用铅笔顺着那条光影描了一遍,线条轻得像怕惊醒什么。
会议室的空调吹得有点猛,阿芳把袖口往下拉了拉,眼睛却一直盯着那道线。“这槽……不是装饰?”她问。
“不是。”刘好仃把瓶子翻了个身,底部的凹槽正好卡住光线,“它是留白。就像唱歌时的换气,不说出来,反而让人想听下去。”
小林摘下耳机,往桌边凑了凑:“所以我们的文化方案,不是塞内容,是留空位?”
“对。”刘好仃点点头,“咱们不做文化翻译官,也不当符号搬运工。我们搭个架子,让人家把自己的故事挂上去。”
老张翻了下手里的成本表,眉头松了半寸:“那架子,得结实,还不能贵。”
“结实我们能做,贵得看怎么算。”刘好仃翻开笔记本,在空白页上画出三层圈,“我琢磨了一宿,不如分三层走。”
他笔尖一顿,开始写:
“第一层,看得见的——统一线条、玻璃质感、瓶身弧度。不管在哪国,一眼认出是我们家的瓶子。”
阿芳点头:“品牌脸面,不能丢。”
“第二层,摸得着的——接口。刻字槽只是开始,以后还能加可拆卸标签座、磁吸配件位,甚至预留灯光导管。用户想怎么用,自己定。”
小林眼睛一亮:“模块化?这倒不费模具,改夹具就行。”
“第三层,想得到的——动机透明。”刘好仃在纸上画了个小二维码,“扫一下,跳出一段话:‘为什么这里有条槽?因为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有话要说,只是少个地方。”
老张盯着那二维码,像在看一道新工序的图纸:“万一没人扫呢?”
“扫不扫是他们的事,有没有是我们的态度。”刘好仃笑了笑,“就像厂里贴安全标语,不是人人都看,但你不贴,就是没把人当回事。”
空气静了两秒。
阿芳突然举起平板:“那……我们是不是该给这三层起个名字?”
“叫‘三层文化表达。”刘好仃顺手写在白板上,又补了一句,“表层统一,中层可变,深层透明。不教文化,只让文化有地方长。”
小林在笔记本上敲字:“待建用户接口数据库”。他抬头,“接下来,是做适配,还是做邀请?”
这个问题像一块玻璃,悬在桌上。
阿芳说:“我觉得可以强化东方元素,比如用‘圆融做主线,东南亚喜欢,欧洲也认。”
小林摇头:“可‘圆融在德国人眼里可能是模糊不清。我们一强调,反而像在推销某种价值观。”
老张插话:“我只关心一点——能不能用一套模具,应付三个市场?”
刘好仃没答,而是从包里掏出两张照片,轻轻贴在白板上。
一张是母亲补过的碗,铜钉密布,裂痕清晰可见;另一张是新加坡客户寄来的碎瓷拼画,碎片拼成一只飞鸟,阳光正好穿过缝隙。
“一个修,一个拼。”他说,“都不是原样复刻,但都留下了‘看得见的痕迹。我们不做文化输出者,做文化接口提供者。”
“接口?”阿芳问。
“对。”他拿起笔,在白板中央画了个U形槽,“不规定内容,但规定深度、弧度、材质。工艺上尊重,表达上自由。就像写字,我们给纸和笔,写什么,由用户定。”
小林忽然笑了:“所以品牌故事,是用户和瓶子一起写的?”
“没错。”刘好仃点头,“我们不编故事,我们造机会。”
老张盯着那U形槽看了好久,终于在成本表背面写下一行小字:“接口结构——3.7%可承受”。
窗外,暮色悄悄爬上玻璃幕墙,会议室的灯光映在上面,像一排排微缩的瓶子在夜里亮了起来。
刘好仃站起身,走到白板前,写下三组词:
第638集:建设方案精心构思[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