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车间还没完全苏醒,冷却系统的低鸣像一首老式收音机里断断续续的晨曲。刘好仃站在休息区的电视柜前,手指轻轻拂过U盘接口边缘的灰尘。银色U盘插进去时发出轻微的“咔”声,屏幕亮起,文件夹图标安静地躺在桌面中央——“观察报告”。
他没急着点开,而是从保温杯里抿了口茶。贴着“安全生产奖”的杯身微微发烫,像刚从炉口退下来的模具。
电视画面一跳,公告栏上的三栏表被投到了墙上:技术名称、国外怎么用、咱们能学哪点。最底下那行红笔小字清晰可见:“判断标准:是否帮助我们更快知道——东西去哪了,人用了没,有没有变。”
小林第一个进来,手里攥着半块没吃完的馒头。“刘师傅,今天是不是要定方向了?”他把平板往桌上一放,动作轻得像是怕惊扰了什么。
阿芳随后拎着饭盒进来,一眼就看见投影里的内容。“哎,我那天写的那个AI预测……还在呢?”她笑了下,语气里有点不敢信。
老张最后一个到,嘴里还嚼着煎饼。“开会?就咱几个?厂里知道吗?”他环顾一圈,眼神落在电视上,“别整到最后,咱们画张大饼,结果锅都没。”
刘好仃点点头,没反驳。他打开文件夹,调出那份《国际数字化技术发展观察——初步框架》,然后翻到阿芳写在公告栏上的那条问题,放大,定格。
“咱们不谈AI。”他说,“谈‘提醒。”
他指了指屏幕:“孩子灯亮了,能写作业,这是提醒。废料堆成山,这是提醒来晚了。咱们要的,是让提醒早点来。”
小林眼睛亮了,刚要开口,刘好仃抬手拦了一下。
“先别急着上系统。”他从包里抽出三张打印纸,一人发了一张,“今天不写方案,写事故。”
三人愣住。
“就写你印象最深的一次废料。”刘好仃语气平得像在报炉温,“什么时候,什么模具,报废多少。然后问自己:如果当时有人提醒你,能省下多少?”
老张皱眉:“这算啥科学制定?”
“算起点。”刘好仃说,“咱们的手感、经验、记性,都是数据。现在要做的,不是换掉咱们,是让这些数据能说话。”
阿芳低头写起来。笔尖沙沙响,像风吹过冷却架。她写得很慢,但每一笔都稳。写完后,她在“提醒”两个字旁边画了个小灯泡——和公告栏上那个红笔图案一模一样,只是更圆润些,像真的亮着。
小林写得飞快,一页纸密密麻麻全是字。最后他加了一句:“如果系统能自动标红连续三天误差偏高的模具,至少能减少37%的返工量。”他抬头,“这算不算数据驱动?”
“算。”刘好仃点头,“但得先让人看得懂‘红是啥意思。”
老张磨蹭半天,才动笔。写完只有一行:“去年七月,17号炉偏丝三天,报废六箱。若提前发现,至少省三箱。”他把纸翻来覆去看了两遍,嘟囔:“就这么点事,值得搞个系统?”
“不是为系统。”刘好仃接过话,“是为别再靠人记、靠人吼、靠人半夜想起来‘哎哟坏了。”
他把三张纸收上来,铺在桌上。然后从那个补了三道胶带的文件夹里,抽出一页手绘表格,标题是《咱们的经验证据也是数据》。
“老张记得下午三点炉温易飘,阿芳总能一眼看出丝径不对,小林每次换模前必查前两批记录。”他指着表格,“这些,都不是玄学,是数据源。”
小林张了张嘴,想说什么。
刘好仃先说了:“我知道你想说‘直接上算法。可算法喂什么?喂咱们的记录。要是记录没进系统,再聪明的AI也瞎。”
他拿起笔,在白板上写下
第650集:升级方案科学制定[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