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把车间地砖上的水渍照得像碎玻璃似的,一闪一闪。刘好仃踩着那光斑一路走到17号炉前,手搭在控制台边缘,炉火的热浪扑在袖口上,像老朋友的呼吸。他没急着看数据,先掏出兜里的笔记本,翻到一页画得歪歪扭扭的桥——不是孩子那种天真烂漫的笔触,而是用尺子比着画的线条,桥面标着“数据流”,桥墩写着“系统响应”。
小林端着豆浆过来,吸管戳了两下杯盖:“您还真把那张儿童画当图纸用了?”
刘好仃笑了笑,把本子合上:“画得不像,但方向没错。桥修好了,人还得往前走。”
小林没接话,只把手机往台面上一放,屏幕亮着一条新闻推送:德国某玻璃巨头全线启用AI动态调度系统,生产误差率降至0.3%。标题不大,可那数字像根针,轻轻扎了一下。
“他们上个月还卡在测试阶段。”小林声音压低,“现在直接全产线跑起来了。”
刘好仃盯着那行数字看了三秒,忽然伸手点开GPULSE系统的实时监控界面。碳排放曲线平稳,能耗数据规整,像一条睡着的蛇。可当他把时间轴拉到秒级,细微的延迟开始浮现——每一次指令下发,系统平均慢0.8秒才响应。
“火稳了。”他轻声说,“可脑子得更快。”
他转身拍了拍小林的肩:“叫阿芳和老张,十分钟后会议室。这炉子烧得再久,也不能靠惯性往前滚。”
会议室的窗帘半拉着,投影仪还没开,白板上还留着上回“可持续成效”会议的笔迹。阿芳擦掉“废料再利用率39%”那行字时,笔尖顿了顿。
“刚松口气,又要上弦?”
老张坐在角落,笔记本摊开,上面记着夜班工人最近的反馈:“系统卡顿那几秒,够我多加一铲料了。”
刘好仃把两页纸放在桌上,一页是《可持续发展成效简报》的终版,另一页是小林刚整理的国际技术动态摘要。他没急着说话,只把简报翻到最后,指着那句“我们没造奇迹,只是每天少扔一点,多做一点”,轻轻敲了两下。
“这话现在还作数。”他说,“但‘少扔是守,‘多做才是攻。咱们守住了绿色这道门,可外头的世界,已经换了跑道。”
阿芳抬眼:“您是说,数字化也得升级?”
“不是升级。”刘好仃摇头,“是深化。以前咱们是补漏洞、接模块,像给老房子换窗。现在得拆墙、改梁,让它能住进新十年。”
屋里静了两秒。
“人力呢?”阿芳问,“现在班组刚适应绿色流程,再上新系统,怕压不住。”
老张也点头:“上次调系统,老李头连着三晚睡车间,就为记新操作顺序。”
刘好仃从文件夹里抽出一张新表,推到中间:“我不搞大动静。这次就定两条硬指标:系统响应速度提30%,故障自愈率过80%。不看花活,就看机器能不能比人反应快半拍。”
小林眼睛一亮:“能。咱们现在中台数据流太臃肿,像血管里塞了棉絮。不拆,新血进不来。”
他说着走到白板前,拿红笔圈出“数据中台耦合度高”六个字,
第672集:新挑战:国际化品牌数字化转型深化[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