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火种墙上的便签在微光里轻轻晃着。一张写着“文化不是我们要改的题,是我们要读的题干”的纸条被取了下来,换上的是一张新纸,背面用红笔写着:“读懂题干后,怎么答题?”字迹不重,却像钉子一样稳稳嵌进了晨光里。
刘好仃把这张纸夹进会议资料的第一页,转身时看见小林抱着平板站在门口,眼睛还带着熬夜后的微红。
“你昨晚真去翻客户原话了?”他问。
“翻了三十七段。”小林点头,“但越看越觉得,他们不是在下单,是在说话——用动作说的。”
老陈踩着拖鞋进来,手里拎着半杯凉茶,“我也看了。南美人说‘等你消息,其实是‘我在等你;日本人说‘流程已确认,其实是‘我信你了;中东人写‘茶已备好,不是通知,是欢迎仪式的开始。”
他顿了顿,皱眉:“可我们拿什么回应?发个节日祝福邮件?太轻了。”
“我们得做点能‘接住这些话的事。”刘好仃走到白板前,拿起记号笔,“别讲文化,别搞宣讲。我们问自己——他们什么时候,真的把我们当成‘自己人?”
他调出三组数据。
第一张是南美客户玛利亚的订单记录。她在孩子生日前三天加急定制玻璃相框,备注写着:“他画了彩虹,想送给你们。”刘好仃没发货,先回了句:“等收到,我们一定放在办公室最亮的地方。”三天后,她发来语音:“你们是不是住我家附近?怎么比我还急?”
第二条是日本山田。系统误删了他的审批记录,团队连夜重建流程,补发确认函。他没投诉,只在下一单备注里写:“感谢灵活应对。”语气平静,却破了他一贯的冷淡。
第三条是阿卜杜拉。某次物流延误,他照例留言“茶已备好”,却连续三天没提新需求。直到收到完整交付报告,他才回复:“茶还在桌上,你们也还在。”
刘好仃把这三段话并列贴上白板,圈出关键词。
“他们回应我们的,从来不是效率,而是‘被看见。”他说,“玛利亚觉得我们‘住得近,山田认可我们‘能变通,阿卜杜拉相信我们‘没走开——这些都不是流程能算出来的。”
小林盯着屏幕,忽然轻声说:“他们是在邀请我们进入他们的生活。”
“对。”刘好仃点头,“那我们怎么接这个邀请?不是发个感谢卡,也不是拍个温情视频。我们要做的,是让他们在我们的世界里,也看见自己。”
办公室安静下来。
老陈挠了挠头:“可我们是玻璃厂啊,能给人看啥?生产线?质检报告?”
“我们有玻璃。”刘好仃说,“透明的,能映人影的,能透光的。”
他拿起笔,在白板上写下三个词:共享、等待、回应。
“南美人共享情感,日本人等待秩序,中东人回应尊严。我们呢?我们打磨玻璃,就是在做一件事——把粗糙的边角磨平,让光能穿过去。”
他转向两人:“如果我们邀请客户,用他们的语言写一句话,我们把它嵌进玻璃里,做成一件实物寄回去——不是礼品,是回音。他们写的字,成了我们的光;我们的光,也照进了他们的家。”
小林眼睛一亮:“共制玻璃家书”?
“对。”刘好仃笑了,“不宣传品牌,不讲大道理。就一句:‘你的字,成了我们的光。”
老陈愣住:“这……这不是搞艺术
第704集:融合方案巧妙构思[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