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725集:培养效果初步显现[1/2页]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辜彼得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清晨六点四十分,厂区东门的铁栏杆还挂着昨夜露水,保安老周正蹲在岗亭门口啃油条。一辆黑色轿车缓缓驶入,轮胎压过湿漉漉的地面,发出轻微的“沙沙”声。
     车门打开,刘好仃拎着公文包下车,西装袖口蹭到了车门边缘,他低头拍了拍,又顺手把歪了的领带扶正。这是他三年来第一次穿正装上班,皮鞋擦得能照出人影,但走路时脚步却格外轻,像是怕惊醒什么。
     他抬头看了眼办公楼,玻璃幕墙映着初升的太阳,像一块刚出炉的浮法玻璃,通透、安静,带着点温热的光。
     办公室门一推开,小林已经在等了,手里抱着一叠文件,脸上写着“大事要来”。
     “刘工,数据都齐了。”她把文件放在桌上,像码砖一样整整齐齐,“培训部、人事、海外基地,全对接上了。”
     刘好仃点点头,把包挂上椅背,拉开抽屉,取出一个崭新的笔记本——封面是淡蓝色的,写着“人才评估·第一期”。他翻开第一页,笔尖悬在纸面上,顿了两秒,写下:“2025年3月12日,评估启动。”
     “走吧,”他合上本子,“会议室见。”
     空调还是老样子,一开就吹得人脖子发紧。刘好仃进门第一件事,不是坐下,而是弯腰把出风口的挡板掰了个角度。小李看见了,憋着笑说:“您这是要给风调个方向?”
     “风也得讲人情味。”刘好仃坐下,正色道,“咱们这次评估,不是走过场,是看‘光有没有真正照进来。”
     桌上摆着三份材料:一份是海外培训学员的技术考核表,一份是回国后的项目参与记录,还有一份是心理状态问卷。小林指着第一份说:“小张在德国独立完成了两次设备故障诊断,准确率100%。他还写了份《中德生产线呼吸节奏对比》,基地说要当教材用。”
     “呼吸节奏?”小李乐了,“咱们的机器还会打呼噜?”
     “会。”刘好仃笑,“你听多了,就知道哪台是熬夜加班的,哪台是快退休的。”
     会议室里一阵笑。气氛一松,问题也就来了。
     小林皱眉:“但有几个人的数据对不上。小陈在荷兰的英语汇报成绩是B+,可她自己说当时差点卡壳,靠手势比划才讲完。我们问基地,他们说评分标准偏宽松。”
     “那信谁的?”小李问。
     “信过程,不信分数。”刘好仃拿起笔,“把她的汇报视频调出来,咱们集体看一遍。成绩可以修饰,眼神骗不了人——她要是真慌了,眼睛会躲镜头。”
     小林点头记下。刘好仃又翻到另一份材料:“还有老王,质检岗那位。他在日本待了两个月,回来后参与了新涂层检测标准的修订。但人事说他最近两次内部测试成绩下滑,怀疑是不是年纪大了,学得快忘得也快。”
     “要不……补考一次?”小李试探着问。
     “别考。”刘好仃摇头,“安排个实操,让他现场检测一批问题玻璃。成绩不重要,看他手稳不稳、眼神清不清。咱们要的是能看懂玻璃‘心跳的人,不是背标准的机器。”
     会议定下方向:数据要,但不能唯数据。每个人的成长,得用“看得见的手”和“听得见的声音”来验证。
     接下来三天,评估组忙得脚不沾地。
     培训部调出所有培训视频,一段段回放;人事安排一对一访谈,问的不是“你学了啥”,而是“哪一刻你觉得脑子突然通了”;技术组则组织了五场实操测试,从设备调试到工艺改良,全真模拟。
     最有趣的是小陈那场汇报复审。
     视频一开,她站在荷兰实验室的白板前,英语说得磕磕巴巴,但手势飞快,像在空中画画。说到关键处,她突然停下来,指了指墙上的钟:“你们看,现在是下午三点,阳光角度和咱们厂东区测试间一样。如果我们把涂层响应时间调整0.3秒,是不是就能捕捉到这个光区?”
     评审组的人都愣了。
     “她不是在汇报,”小李说,“她是在现场做实验。”
     刘好仃笑了:“这才是‘能听见光的人。”
     另一头,老王的实操测试也出了结果。
     那批玻璃表面看不出问题,但透光率波动异常。老王戴上老花镜,拿放大镜一点点扫,最后停在左下角一处几乎看不见的划痕上。
     “这儿,”他指着,“应力集中点。不出三天,会裂。”
    &

第725集:培养效果初步显现[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