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730集:数字化架构优化升级[1/2页]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辜彼得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警报声在控制台响起的那一刻,刘好仃正蹲在B线传送带旁,手里捏着一块边缘带裂纹的玻璃板。他没抬头,也没急着起身,只是用拇指在裂纹起点轻轻一推,感受那细微的毛刺。
     “王师傅敲出来的?”他问。
     “是。”小林站在他身后,声音还带着点后怕,“AI没报,人工复核才发现。再晚两分钟,这块板就进成品库了。”
     刘好仃站起身,把玻璃放进待检区的回收筐,筐底已经堆了三块相似的瑕疵品。他拍了拍手,像拍掉面粉似的,然后说:“不是机器不行,是咱们的‘骨架太老了,撑不起新脑子。”
     没人接话。控制室里只有风扇低鸣和屏幕刷新的轻响。
     半小时后,会议室的白板上画满了箭头和方框。刘好仃用红笔圈出最中间那个“核心数据层”,又在旁边写了个大大的“喘?”。
     “咱们的系统,现在像穿了双挤脚的鞋跑步。”他转身面对大家,“脚疼,鞋也快裂了。可问题不在鞋,而在脚型——架构没跟上,新功能再聪明也得崴。”
     小王皱眉:“那咱们是先换鞋,还是先削脚?”
     “都不。”刘好仃笑了,“咱们重新长脚。”
     会议室一静。
     “我的意思是,”他拿起蓝笔,在白板上画了个新框架,“咱们不修修补补,直接把整个数据流转路径重新设计一遍。让系统不仅能‘看,还能‘记、能‘想、能‘传得快。”
     小陈迟疑:“可现在B线刚稳住,要动底层架构,万一崩了……”
     “不会崩。”刘好仃语气很平,“咱们不拆房子,只改水电。一边用,一边升。”
     他翻开笔记本,上面是昨晚整理的异常日志。十几条数据抖动记录,时间集中在冷却段,而每次抖动前,边缘质检模块都会短暂超载。
     “你看这儿。”他指着图表,“不是AI不行,是它太想表现,一激动就把通道堵死了。咱们得给它装个‘冷静阀。”
     小林忽然举手:“那‘声波呢?老周答应开放接口,咱们是不是得预留位置?”
     “当然。”刘好仃在新架构图的右侧空白处画了个小方块,标上“声学感知层”,“不光是声波,以后要是想加温度梯度预测、应力动态模拟,都得能插上去。咱们现在搭的,不是今天用的系统,是五年后还能长的架子。”
     小王嘀咕:“听着像盖楼,地基打得比总统套房还深。”
     “对。”刘好仃点头,“咱们厂子不大,但梦可以大点。哪天要接海外订单,系统连个外语标签都转不了,那不是技术问题,是格局问题。”
     会议结束,团队分头行动。刘好仃留下,把白板上的草图拍了照,发到内部协作群,附言:“今晚八点,架构攻坚会,带脑子,带咖啡,别带情绪。”
     傍晚六点,他拎着两杯珍珠奶茶走进技术间。小张正盯着三块并排的屏幕,手指在键盘上飞舞。
     “又卡了?”刘好仃把奶茶放下。
     “不是卡,是怕。”小张苦笑,“刚试了新数据路由,结果老PLC一传温度数据,新模块直接‘吓死机。两个系统语言不通,见了面跟见了鬼似的。”
     刘好仃吸了口奶茶,珍珠嚼得嘎嘣响。“那就不让它们见面。”
     “啊?”
     “中间加个‘翻译官。”他掏出笔,在便签上画了个中转层,“老系统传数据,先到这儿,格式标准化,再分发给新模块。各过各的桥,各走各的道。”
     小张眼睛一亮:“中间件?”
     “不叫中间件,叫‘和事佬。”刘好仃笑,“脾气要好,不惹事,还得能扛事。”
     当晚的攻坚会上,方案正式定下:搭建轻量级数据中台,作为新旧系统的缓冲带;核心数据库迁移至分布式架构,提升并发处理能力;所有新增模块必须通过“插件化”接入,确保未来可扩展。
     “说白了,”刘好仃总结,“咱们不要‘一锅炖,要‘自助餐。谁想加菜,扫码付款,自己夹。”
     笑声中,小林忽然问:“那培训呢?王师傅他们刚学会点‘交通灯,又要换界面?”
     “所以升级得分段。”刘好仃早有准备,“第一阶段只动后台,前端操作不变。等系统稳了,再逐步推出新界面,配套培训也跟上。”
     “您是想让人不知不觉就变聪明?”
     “对。”他眨眨眼,“最好的升级,是让用户感觉不到你在升级。”
     接下来一周,技术间成了24小时作战室。刘好仃每天雷打不动出现在早班、中班、夜班,手里永远拎着点吃的——包子、三明治、饭团,连微波炉都快被他包场了。
     某天凌晨三点,小张终于搞定数据中台的第一版路由逻辑。测试启动,老PLC的

第730集:数字化架构优化升级[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