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四十七分,天光刚在窗台上铺了一层薄银,办公室的灯已经亮了。小林坐在工位上,手指在键盘上敲得像在弹一首急脾气的钢琴曲。屏幕上是他们新注册的海外社交媒体主页,粉丝数:43。其中37个是公司内部员工小号,6个是昨天半夜误点广告进来的中东装修包工头。
“这数据,”小林嘟囔,“比我奶奶朋友圈点赞还少。”
话音刚落,刘好仃端着个印着“安全生产三十年”字样的搪瓷杯走了进来,杯口飘着两片陈皮。他没说话,只是绕到小林身后,盯着屏幕看了三秒,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便利贴,贴在了显示器边框上。
上面写着:“别看人数,看人话。”
小林一愣,随即笑了。这话说得糙,理却不糙——他们做的是工业玻璃,客户也不是刷短视频解闷的路人,而是会盯着参数表挑刺的建筑师、项目经理、采购总监。与其追着流量跑,不如让人记住你说的每一句话都算数。
“今天第一条发什么?”刘好仃问。
“我拍了块玻璃在晨光里的样子,”小林转过屏幕,“你看,反光那条线,像不像一道正在升起的拉链?标题我写的是:‘我们不生产光,我们只是光的搬运工。”
刘好仃眯眼看了两秒,点头:“可以,但加个副标题——‘比如这块用在新加坡金融中心的曲面玻璃,误差不到0.3毫米。”
“太硬了吧?”
“硬才可信。”他抿了口茶,“咱们不是卖香水的,是卖‘扛得住台风十级还保持透明的。”
正说着,小张抱着一叠文件冲了进来,头发有点炸,像是刚从地铁早高峰里突围成功。他把资料往桌上一摔:“广告平台比相亲市场还复杂!十个平台九个说能精准推给高端建材客户,结果后台画像全是买拖鞋的。”
刘好仃翻了翻报价单,轻轻吹了声口哨:“这个海外B2B行业门户,千次曝光才八十块,目标用户是注册过建筑项目采购系统的?靠谱。”
“我也觉得!”小张眼睛亮了,“而且他们首页有个‘技术案例专栏,我们可以投图文广告,附上迪拜艺术中心那块有沙丘纹理的玻璃故事。”
“就它。”刘好仃拍板,“预算有限,咱们不撒芝麻,要撒就撒在刀刃上。第一条广告配图用那张玻璃纹理特写,标题写:‘不完美的美,才是真的强。”
小林在旁边记下,忽然抬头:“要不……我也找两个行业小博主合作?不是那种百万粉的,就是专门讲建筑材料美学的,粉丝两三万,但全是精准人群。”
刘好仃想了想,点头:“可以试。送他们一块定制小样,背面刻句话,比如‘你设计的房子,值得更好的墙。人情比广告费走得远。”
第一波传播就这么悄悄推了出去。
三天后,社交媒体主页粉丝涨到了八百多,虽然不算多,但评论区开始出现真正的对话。有人问:“这种曲面玻璃最大能做到多大?”小林秒回:“目前纪录是12.8米,去年给伦敦新美术馆做的,需要的话,我们可以发结构测试视频。”对方回了个大拇指,还转发了。
广告那边也传来好消息——那个B2B平台的点击率高出行业均值两倍,咨询表单一晚上收了十七份,其中三个是德国设计事务所。
“咱们是不是……有点火了?”小张盯着数据报表,声音有点发颤。
刘好仃没笑,反而拿起笔在白板上画了个曲线:“起步快,不代表能跑远。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开始。”
话音未落,警报响了。
不是消防警报,是社交媒体后台的关键词预警。有人在他们最新一条帖子下留言:“听说你们的防爆玻璃测试是摆拍?有视频造假前科吧?”
紧接着,第二条、第三条类似评论冒了出来,语气一个比一个冲,还带上了竞争对手常用的术语。
小林脸色变了:“这是冲着抹黑来的。”
刘好仃却显得很平静。他坐到电脑前,调出客户授权的真实测试视频,又找出第三方检测报告扫描件,一条条回复:
“视频是迪拜客户自己拍的,我们只是转发。原始文件时间戳在附件里,欢迎查证。”
“检测机构是SGS,编号可查。如果您感兴趣,我们可以安排线上参观实验室。”
“另外,您提到‘前科,能具体说说是哪件事吗?我们愿意配合调查。”
一条条回复不带情绪,全是事实,像钉子一样稳稳钉进质疑的缝隙里。
更妙的是,有位曾合作过的荷兰设计师主动跳出来说:“我用过他们的玻璃,项目在北海海边,五年零裂缝。他们连包装箱都印着‘本产品经得起时间
第735集:品牌传播活动开展[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