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厂区刚从晨雾里苏醒,一辆货车正缓缓驶过质检区,车轮压过积水的路面,溅起一圈细小的水花。刘好仃站在窗边,手里捏着一张刚打印出来的物流追踪单,纸边有些发皱,像是被反复折过又展开。他没急着进会议室,而是把单子贴在玻璃上,借着光看了看背面的海关编码。
“越南那边的货,三天前就报关了,到现在还没放行。”他自言自语,声音不大,却刚好能让刚进门的小林听见。
小林拎着两杯豆浆,脚步一顿:“是不是资料不全?”
“资料齐得很。”刘好仃把单子收下来,轻轻拍了拍,“问题是,他们换了新的环保申报系统,咱们的老合作方没及时更新流程。”
他走进会议室,把单子钉在白板一角,像钉下一颗预警钉。桌上已经堆满了资料:各国海关政策对比表、国际物流成本曲线图、还有几张从行业报告里剪下来的供应链网络示意图,边角被胶带粘得歪歪扭扭。
“昨天大家提了十个问题。”刘好仃环视一圈,目光落在三人面前的笔记本上,“今天,咱们不提新问题,先试着给它们找个‘老家——哪个问题,出自哪条供应链的‘地盘。”
小张翻了翻自己的笔记:“比如‘海运旺季订不到舱位,这明显是东南亚和欧洲线的通病。”
“对。”刘好仃拿起红笔,在地图上圈出几个港口,“新加坡、鹿特丹、巴生港,每年第三季度都像春运火车站,货比船多。”
小林补充:“还有德国客户要求碳足迹追踪,咱们国内的运输数据能接上,可一到海外段,信息就断了。”
“不是断,是‘语言不通。”刘好仃笑了笑,“咱们用吨公里算排放,人家用‘生命周期评估模型,连单位都不在一个频道。”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轻笑,像水滴落进热油锅,噼啪带劲。
“所以第一步,”刘好仃在白板上写下“分类归因”四个字,“咱们得先认亲戚——哪个问题,是哪个国家的‘家常便饭。”
他让三人按昨晚整理的资料,把问题分门别类贴到地图上。小林负责欧洲,小张盯亚太,小王则啃下了中东和南美。
贴着贴着,问题像星星一样布满了世界地图。有的地方密集得像扎了堆的图钉,有的则孤零零挂着一两个标签。
“你们发现没?”小林突然抬头,“节日特别多的国家,物流波动也大。”
“不止是节日。”刘好仃走过去,指着泰国那一栏,“他们有个‘佛诞节物流冻结期,全国一半的运输公司直接放假七天,连加钱都没人接单。”
“这谁顶得住。”小张摇头,“咱们样品要是卡在这七天里,客户合同直接作废。”
“所以得提前标红。”刘好仃用荧光笔在日历上画了个圈,“不是等出事才救火,是先把火源画出来。”
他转身打开投影,调出一份某国际建材企业的年度复盘报告。屏幕上跳出一行数据:“因宗教节日导致交货延迟,年均损失订单额12%。”
“人家花了三年才摸清这些‘软规则。”刘好仃说,“咱们现在开始,不算晚。”
小林记下一条:“未来三个月内,需排查所有目标国的法定节日、宗教假期、行业淡旺季。”
“好。”刘好仃点头,“这叫‘看天吃饭——得先知道哪天会打雷。”
大家笑出声,气氛轻松了不少。可轻松归轻松,没人停下笔。
接下来的讨论转向风险分析。刘好仃让团队试着从“政策、物流、供应商、突发事件”四个维度,给每个问题打上风险等级。
刚开始还顺利,可一到数据支撑环节,卡住了。
“咱们知道东南亚海运贵,可贵多少?波动多大?”小张盯着空白的表格,“内部数据只有去年的,今年的压根没更新。”
“海外仓的周转率呢?”小林问,“咱们连合作仓的实时库存都看不到。”
刘好仃没说话,掏出手机拨了个电话。几分钟后,他挂断,冲小林点点头:“老陈答应分享他们公司在胡志明仓的近三个月周转数据。”
“陈总这么爽快?”小张惊讶。
“不是我面子大。”刘好仃笑了,“是咱们上个月帮他解决了玻璃色差问题,人家记着人情。”
“所以供应链不只是冷冰冰的路线图,”小林若有所思,“还是人情网?”
“聪明。”刘好仃竖起大拇指,“物流是腿,信息是眼,人情,是拐杖——走得远的人,三条腿都得有。”
有了外部数据注入,分析进度快了起来。他们用图表把各国的清关时效、运输成本、政策变动频率做了可视化处理。屏幕上,一条条供应链像血管一样延伸,有的通畅,有的堵塞,有的干脆标成了红色——高危区域。
“南美这条线,”小王指着巴西段,“政治局势不稳,上个月海关换了三轮负责人,政策朝令夕改。”
“这不是运输问题,是‘地震带。”小张说,“走这儿,等于踩钢丝。”
这章没有结
第739集:国际供应链复杂分析[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