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30章 戴森球计划2[1/2页]

我以饕餮镇诸天 薛逸辰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实验室的白光在薛逸辰的侧脸投下冷硬的线条,他指尖悬在三维投影的操控面板上,投影里的戴森环模型正以0.3倍光速的模拟速度自转,环体边缘的能量收集板如同无数银色鳞片,在虚拟恒星的照射下泛着冷光。
     “刚才的轨道参数模拟结果出来了。”他忽然开口,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却依旧清晰,“近恒星轨道的戴森环在黄赤交角45度时,能量捕获效率比预设值高出7%,但轨道衰减速度会加快23%。林宇,你们团队计算的材料抗疲劳系数能撑住多久?”
     林宇的手指在数据板上飞快滑动,额角渗出细汗:“UR材料在1500万摄氏度的恒星风冲刷下,分子键每小时会断裂0.003%,按这个速率,初期环体结构最多维持720个地球日。如果改用蜂巢式中空结构,或许能延长到1000天,但能量收集面积会缩减11%。”
     薛逸辰没有立刻回应,而是调出环体横截面的显微模拟图。画面里,UR材料的晶体结构在高温下如同沸腾的水,不断有微小的碎片剥离。“把第三区域的收集板换成双层叠合设计,牺牲3%的效率换结构稳定性。”他顿了顿,目光转向负责轨道力学的团队,“小行星带的引力扰动模型再细化,尤其要考虑谷神星的摄动影响。”
     年轻的天体物理学家张野突然举手,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薛先生,我们刚才发现,在戴森环的L4和L5拉格朗日点部署辅助推进器,能利用双星引力共振抵消60%的轨道偏差。虽然需要额外消耗1.2%的捕获能量,但能让轨道修正周期从7天延长到30天。”
     投影瞬间切换到拉格朗日点的受力分析图,红色的引力矢量线在虚拟星图上交织成网。薛逸辰盯着那些跳动的矢量数据,忽然想起三年前在珠峰UR矿脉考察时,矿脉深处的能量波动也是这样的轨迹。“计算推进器的UR材料消耗量,”他指尖在面板上敲出一串指令,“如果单台推进器的核心部件能实现模块化替换,我们可以在虚空裂隙的矿脉升级后,用MAX材料进行迭代。”
     实验室角落的全息时钟跳至凌晨三点,空气里弥漫着浓缩营养液的味道。负责能量传输的李薇团队突然发出一声低呼,她猛地站起来,数据板差点脱手:“量子纠缠传输的损耗率降到0.00

第230章 戴森球计划2[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