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戴森球计划4[1/2页]
我以饕餮镇诸天
薛逸辰
薛逸辰的手指悬在终端屏幕上方,指节因为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而微微发酸。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像一条永不停歇的星河,将戴森环的三维模型切割成无数个精密的模块,每个模块旁都标注着“还原度100%”的绿色字样。他喉结动了动,咽下一口微凉的空气——极乐星环的空调果然开得太足,连呼吸都带着冰晶似的凉意,实验室里所有人的额角都干干净净,看不到半滴汗珠。
“戴森环已完成全链路校验。”系统的电子音在空旷的实验室里回荡,没有丝毫起伏,“根据预设优先级,建议立即启动戴森球主体结构施工方案。”
薛逸辰收回手指那里还残留着触控屏的微凉触感,像某种无声的勋章。他忽然想起三个月前,最后一块反光板嵌入戴森环轨道时,也是这样的触感,那时系统报出的还原度还是99.7%,差的0.3%卡在了能量传导矩阵的某个节点,他和团队用了整整七天,才让那串数字跳到100%。
“说说具体方案。”他开口时,声音有些干涩。实验室的循环系统带走了空气中的水分,也带走了声音里的温度。
屏幕突然亮起,戴森环的模型被一圈淡蓝色的光晕包裹,光晕外缓缓浮现出无数细碎的光点,像被风吹散的星尘。“戴森球主体采用分层嵌套结构,以已建成的戴森环为基础轨道,向外延伸三层能量捕获层。”系统的光标在光点间游走,“第一层为自适应聚光层,由AA材料制成的柔性薄膜构成,厚度仅0.3微米,可通过分子级变形调整光吸收率——用你的手可以试试拖动这个参数滑块。”
薛逸辰手指落在屏幕上,轻轻向右拖动。那些光点突然活跃起来,像被投入石子的湖面,层层叠叠地向外扩散,原本松散的光点渐渐连成一片半透明的薄膜,在戴森环外侧形成一个巨大的碗状结构。
“这层薄膜的每一个分子都带有磁约束单元。”系统继续解说,光标指向薄膜边缘的一个放大截面,“当恒星风强度超过阈值时,分子链会自动收缩,形成蜂窝状缓冲结构。你可以注意看这里——”截面图突然分解,露出密密麻麻的六边形网格,每个网格中心都有一个旋转的粒子模型,“这些粒子由你的团队研发的超导材料构成,手指触碰的这个节点,就是去年在月球基地突破的卡脖子技术。”
薛逸辰的手指顿了顿。他想起那个在月球基地熬了四十个通宵的冬天,实验室的空调坏了三天,所有人的后背都湿透了,唯有他因为握着测温仪的手指始终贴在设备上,才没让汗水滴进精密仪器。而现在,极乐星环的空调永远稳定在22℃,手指永远是干燥的,倒让人有些怀念那种带着盐分的黏腻感。
“第二层为能量转换层。”系统将模型旋转180度,薄膜内侧浮现出无数银色的棱锥,“这些棱锥是微型核聚变反应堆,数量约为1.2亿个,每个都能独立完成氢同位素聚变。你的手指现在指向的这个反应堆,上周刚通过极限压力测试,在相当于地球核心的压强下运行了72小时,效率衰减率低于0.01%。”
薛逸辰的手指划过那些棱锥,屏幕上立刻弹出实时模拟动画:棱锥顶端的聚光镜将恒星能量压缩成一道细线,细线穿过磁场约束通道,在锥底的反应室内撞出蓝白色的火焰。火焰的温度数据在旁边跳动,一串冗长的数字末尾跟着“K”的单位,看得人眼晕。
“这些热量会通过超导管道传输至第三层。”系统的光标跳到最外侧的环形结构上,那里缠绕着无数亮红色的管线,像一条巨型生物的血管,“第三层是能量储存与传输层,采用相变储能技术,当能量过载时,管线内的液态金属会瞬间凝固,将多余能量以晶格势能的形式锁定——就像用你手按压弹簧时储存的弹性势能,只是规模扩大了约1024倍。”
薛逸辰的手指无意识地敲了敲桌面,指关节发出轻微的声响。他忽然注意到屏幕角落的时间,距离戴森环完工已经过去20天了,按照他在计划文档里写下的启动时间,还有24小时。这24小时里,需要完成127项最终校验,其中有36项必须由他亲自操作。
第241章 戴森球计划4[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