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15章 宇文邕之死[1/2页]

逐鹿北朝 红莲素心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转瞬之间,长安就被杨坚控制,独孤罗是他的大舅子,所以不是外人。
     接下来的时间,就等宇文邕咽气,可宇文邕很坚强,吃错了药,竟然一直挺着不死。
     ……
     绥州,齐国大军已经打了一个月,受到宇文宪的顽强抵抗。
     而佗钵可汗那边,宇文纯的援兵到后,也没能讨好,如今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干脆撤兵回去了。
     没有了突厥的牵制,宇文纯回兵支援,齐军退守银州,这时皮景和的援军到了。
     两路军合兵一处,高顺和独孤永业商量一下,觉得再打下去已经没必要了。
     此时已经是十二月,外面天寒地冻,无论是周军还是齐军都很受罪,都有意休战。
     于是齐军就驻兵银州,回头巩固地盘,周军也不反击,在盐州、绥州建立防线。
     终于下雪了,多少可以抽走空气中的干冷,五万大军驻扎,还好银州并没有被突厥劫掠。
     大帐之中,高顺和独孤永业、尉破胡、皮景和聚在一起吃火锅,几人吃的大汗淋漓。
     “这么大的雪,要是下上几天,不用咱们打,周军自己就都动死了!”尉破胡笑道。
     独孤永业:“是啊,还是殿下聪慧,竟然能想出火墙、土炕,将士们冬天可以少受罪了。”
     高顺笑而不语,火炕当然不是他发明的,早就出现了。
     火炕源于我国春秋时代。
     《诗经·小雅·瓠叶》云:“炕火曰炙”。
     意思是举物放在火上烤炙,与后世的火炕不尽相同。
     《左传》:“宋寺人柳炽炭于位,将至则去之。”
     这种可烧炭的“坐位”,显然是炕的雏形了,其后,人们通过实践,发明了用灶来取暖。
     如《新序》记载:“宛春谓卫灵公曰‘君衣狐裘,坐熊席,隩隅有灶。”
     这类灶小,由于它置火于地下,保温性能好,人或坐或睡其上,异常舒坦。
     苏武在天寒地冻的匈奴牧羊十九年,如此顽强的生命力,主要就得益于这种“灶式”的炕。
     《汉书》说他“凿地为坎,置温火”度日,无疑是真实的写照。
     名副其实的火炕至少在唐朝就出现了。
     它区别于灶之处,是不掘地的,就在地面上构筑,火炕在古代北方一直很盛行。
     宋《三朝北盟会编》上说当时几乎家家户户“环为土屋床,炽火其下,相与寂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
     而高顺提前把火炕弄出来,而黄土高原又不缺土,再加上煤的使用,自然效果更好,最重要的是陕西也有煤!
     窑洞火炕,再加上羊皮,让齐军冬天保证了温度,只要将士充足,就可以挺到春天。
     而周国那边,没有火炕,没有煤炭,这个冬天过去,不知道要冻死多少人。
     看了看将士消耗,高顺觉得有些牙疼,银州的百姓并不友好,虽然高顺一直在约束军队,但百姓好像并不领情。
     为了征集粮食,银州已经被搜刮了了一遍,只给百姓留下过冬的口粮,百姓们能友好才怪。
     从地图上看,齐国占据了很大一块地盘,可这边土地贫瘠,人口稀少,好像没什么用。
     当是高顺并不这样认为,因为这里可是河西走廊,是西夏的发源地之一,北面的平原甚至有塞上江南之称!
     只不过现在的统治者都没有重视,加上突厥时常袭扰,所以这里没有得到开发,自然不够发达。
     如果能打通河西走廊,就可以开辟丝绸之路,高顺心中有此设想,但想实现还很遥远。
     就算他夺取了河西走廊,想要守住并不容易,他需要独自面对周国和突厥,所以需要先统一才行。
     腊月里,齐军大营十分热闹,为了保持将士的体力,高顺举行了各种活动。
     比

第115章 宇文邕之死[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