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12章 无以律人,唯有律己[1/2页]

大唐:我爹是土皇帝 唐伶仃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李世民的批示下来的第二天,冯智彧就带着李丽婉出发了。
     没有耽搁,因为在长安的每一天他都会忍不住去想那些倭国使臣的事情。
     前生记忆所带来的愤怒让他几乎压抑不住自己的脾气。
     不过他最后还是忍住了。
     冯智彧知道,不管是多么恶劣的事情都可以做,但问题在于最后一定不能让火烧到自己的身上。
     这不是什么计较利益得失,而是冯智彧单纯的认为因为这群矮子而把自己搭上去实在是太不值得了。
     整个霸上冯府就只剩下了侍女和下人,而冯智彧在走之前把一封上了火漆的信交到了门房的手里。
     他派去高州送信的人现在应该还没到,而现在他又要带着李丽婉去前套平原那边去,事情都已经开始准备了,总是要继续下去的。
     坐在马车上,看着外面缓缓后退的景色,冯智彧的脑海中飞快的闪过了很多的东西。
     现在和历史上其实是一样的,那些倭国使臣都是贞观四年八月到达的长安,而历史上他们是在大唐呆了整整两年,一直到贞观六年八月才动身返回。
     现在因为自己的缘故可能会有一些意外产生,但那群矮子肯定不可能在长安只待几天就返回。
     除非李世民表态把他们赶回去。
     真要是这样的话倒还好了,冯智彧也不用纠结了,更不用去前套平原冷静了,一切的事情就可以说是解决了。
     不过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世家正卯着一肚子坏水儿等着发呢。
     世家现在就等着李世民上套儿呢,到时候给倭国使臣的赏赐一事一定,那么冯智彧认为世家肯定会把这事儿传遍天下。
     这样一来,李世民好不容易在百姓心中积聚起来的声望肯定会受到折损。
     李世民不是不知道五姓七望的想法,不过他没办法,或者说他压根儿就不在意。
     在李世民的视角看来给给倭国使臣赏赐这事儿只要是他做了那就必然会记载在史书中,这是长远的事情,后人谁提起不得说一句他李世民有肚量有仁德?
     而按照冯智彧的想法去做呢?
     给倭国使臣的赏赐肯定是不会少,但如果分摊一下给到百姓身上就没多少了,甚至可能都不够百姓们一人分几粒米的。
     这对名声有好处吗?有,但是几乎等于是没有。
     这样比较下来李世民肯定会选择能够载入史书的方法了。
     只不过他不知道的是在千年之后人的思想会发生很大的转变,他这种举动只会让后人骂他一句资敌。
     可是无论如何在短期内这事儿还是可行的,因为现在影响唐朝人的思想还会继续下去,甚至长达几百年。
     “夫君,为何你这么反感倭国人呢?难道真的就像父皇所说的那般我们家的人在那边受到了折损吗?”
     就在冯智彧兀自想着自己的事情时,与他同坐在马车里的李丽婉出声了。
     她是个蕙质兰心的女人,他知道自己的夫君这次出来是因为什么事情,只不过之前她没有说而已。
     “不是,或者说不只是。”冯智彧摇了摇头,但随即又否定了自己的说法。
     摇头是因为他的人从来就没有去过倭国,这只不过是他为了说服李世民而想的一个托词罢了,虽然这个托词一直都没有什么用处。
  

第212章 无以律人,唯有律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