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601章 榆林的大好前景[1/2页]

带着机器狗去唐朝 南山堂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要致富,先修路!
     这话可不是单单说说而已。
     过去的榆林到长安城的道路,就跟后世的乡下小道、泥泞土路一样,一到下雨天就非常不方便。
     现在建设了水泥路,就相当于后世的道路硬化,让两地的生活出行方便了很多。很多商人也买上了马车,缩短了榆林到长安的出行时间,方便了老百姓的出行。
     还有就是农贸物质运输方便了。
     过去榆林城从周边草原收购的农贸物资想要去长安售卖,真的不容易,需要马车不断颠簸,运输的也不多。
     而现在,即使你搞养殖业,都不用担忧运输问题了,妥善解决了运输难题,也让榆林的归附突厥人在致富之路上走的更加容易。
     还有,除了榆林城的东西方便运输到长安,长安的东西也一样方便售卖到榆林。
     再通过榆林辐射到大草原,可以说长安城到榆林城的道路是一条财富之路,无数的商贾通过这条道路发家致富。
     “榆林城现在的人口结构怎么样?”张华问了一个一般人不怎么关注的问题。
     不管是秦汉还是后世的宋明,户籍管理都算是很严格的,但是对于户籍人口的数据分析却是基本为零。
     根据出土的甲骨文,中国最早对人口进行管理始于商代。当时把这种对人口的管理,记作“登人”。
     据考证当时的“登人,主要功能是征集兵丁、组建军队以满足战争的需要。“登人”是户籍制度的萌芽。
     秦代商鞅变法时,把国中所有人口,按五户为一伍、十户为一什的办法编制起来。每伍户之中,选一人为伍长,每什户之中,选一人为什长,平时为民,战时即为兵。
     在这种编制的基础上,实行严酷的连坐,一人犯罪,其余人都要受到株连。战时,一人逃跑,其余人都要被诛杀。
     这种方式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也利于农耕屯田,秦国终于异军突起,横扫六合。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继续沿用了这种制度。
     到了汉代,采用了编户以及乡亭制的措施。每乡有乡长,每十里为一亭,每一亭有亭长,刘邦当年就是一个一亭。他们主要负责户口管理和基层社会治安,从而使户籍管理更加完善和周密。
     隋、唐两代实行的是三长制。所谓三长制,就是京内每五里为一保,设保长;五保为一闾,设闾正;每四闾为一族,设族正。京外设置里正、党长,前者相当于闾正,后者相当于族正。
     京内保长、闾正、族正与京外的保长、里正、党长统称为“三长”。
     三长是推行耕种、摊派徭役、赋税的农村基层组织,都有检查和统计户口的职能。
     王玄策到了榆林城之后,张华就让他和县令沟通,加强当地的户籍管理,特别是战败了东突厥之后,附近很多的部落开始归附大唐,有不少游牧民族开始来到了榆林城生活,这个时候户籍管理就更加的重要了。
     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

第601章 榆林的大好前景[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