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44章 大迁徙[1/2页]

大秦五百年 轻风千里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大秦五百六十五年(公元前206年),一月初一。
     这天花了许多时间,完成了成婚、册立王后的一系列流程。
     这天晚上,子婴在寝宫跟王思洞房花烛。
     从此以后,子婴有了家庭,吃饭不再孤零零一人。
     初五这天,子婴接到了河套守将的报告书,云中郡、九原郡的全体军民,不日将会南撤。
     ————————
     河套平原分为三大块,分别是前套平原、后套平原、西套平原。
     位于贺兰山东侧的平原,称为西套,银川正是坐落在西套平原。
     在黄河最北“几”字型的西北侧,属于后套平原。
     “几”字型的东北侧,属于前套平原,后世的包头、呼和浩特皆位于前套平原。
     前套、后套都处于阴山以南。
     阴山、河套,是古代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长期争夺的前沿地区。
     唐朝诗人写下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
     一月初十,前套平原,黄河边上。
     片片雪花飘落,北方呼啸,风雪交加,一月的天气依然寒冷。
     大量的人口、牲畜出现在这里。
     秦国在河套戍边的军民们,冒着严寒,大规模往南迁徙。
     除了士兵外,其他人员是以老人、妇女、小孩居多。
     老人妇女们,有些赶着马牛羊往南走,有些则驾着马车、牛车,车上装载着能搬走的物品。
     有些女人还抱着小孩。
     每个人都身穿厚厚的衣服,抵御严寒。
     秦军士兵们在维持着秩序,帮助有需要帮助的人,照顾特殊之人。
     天气实在寒冷,人员和牲畜呼吸时,都冒出白气。
     平常这个时期,居民们很少外出活动,整个冬季牲畜吃的草料,都必须在入冬前准备好。
     如果有人在路上冻僵了,士兵们会将其放在车上,盖上被子,或多给一件御寒衣服。
     天气实在太寒冷,军民们行走速度不快。
     在如此寒冷天气下,人们外出时不能出汗,要不然汗很快就会结冰,把人冻僵。
     就算很耐寒的匈奴人,一般都不会在冬天作战。
     在秦军中,有个年约三旬的人,指挥着秦军,时而发出各种命令,他身材魁梧,乃是驻守在河套的主将,名叫李兆,是李信的儿子,军职为校尉,兼任云中郡郡守。
     河套地区的九原、云中二郡,边疆地区地位特殊,实行军事管制,由军官兼任郡守。
     蒙恬死后,王离接替蒙恬成为长城军团主将。
     秦末烽烟四起,王离奉命率领长城军团主力南下,跟章邯汇合,共同打击复国的诸侯军。
     王离南下带走了十五万军队,只留下万余兵力留守在河套一带,由李兆统领。
     李兆在接到南撤的命令后,迅速组织在河套的所有百姓,做好南撤准备。
     “大人,九原郡那边撤退顺利。”
     一名都尉率领部分士卒赶到这里,向李兆报告。
     在李兆下辖万余官兵中,有两个都尉,其中一个都尉兼任九原郡郡守,负责九原郡

第44章 大迁徙[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