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寒露刚过,紫禁城就飘起了零星小雪。承乾宫的梧桐叶早已落尽,光秃秃的枝桠在寒风中抖索,像双伸出的枯手。瑶珈正对着炭火盆翻晒药材,忽然听见殿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 是李德全身边的小太监,脸冻得通红,手里的明黄色腰牌在雪光里闪着冷光。
     “完颜贵人,快、快随奴才去养心殿!皇上、皇上龙体欠安!” 小太监的声音带着哭腔,棉靴上的雪水在金砖地上洇出深色的痕迹。
     瑶珈的心猛地一沉,手里的药杵 “哐当” 掉在铜盆里。她上个月去给康熙请安时,就见他眼下泛着青黑,咳嗽声也比往日重了几分,当时只当是秋燥,没成想竟病得这样急。
     “备轿!” 她抓起斗篷就往外走,临行前对刘嬷嬷道,“把库房里那支老山参带上,再让张嫂子熬一锅姜枣汤,用保温的锡壶装着。”
     养心殿的气氛比外面的风雪还要冷。太医们进进出出,个个面色凝重,连平日里最会说笑的李德全,此刻也耷拉着眉眼,见了瑶珈只是匆匆点头,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
     “皇上怎么样了?” 瑶珈拉住刚诊完脉的李太医,指尖因用力而泛白。
     李太医叹了口气,声音压得极低:“回贵人,皇上是积劳成疾,加上受了风寒,高热不退,还伴着咳喘…… 老臣开了方子,可、可皇上连药都喝不进去。”
     正说着,就听见暖阁里传来瓷器碎裂的声响,接着是康熙烦躁的呵斥:“都给朕滚出去!一群废物!”
     瑶珈掀起暖阁的门帘,只见康熙半倚在龙榻上,脸色潮红得像要渗血,额前的碎发被冷汗浸湿,粘在苍白的皮肤上。几个宫女跪在地上,瑟瑟发抖地收拾着满地的药渣 —— 显然是刚打翻的汤药。
     “臣妾参见皇上。” 她屈膝行礼,目光落在龙榻边的空药碗上,碗沿还沾着褐色的药汁,散发着苦涩的气味。
     康熙的眼皮抬了抬,声音嘶哑得像磨过砂纸:“是你…… 你来做什么?”
     “臣妾听说皇上龙体不适,心里着急,特来看看。” 瑶珈走到榻前,拿起帕子轻轻擦拭他额头的冷汗,“皇上发着高热,怎能动气?”
     她的动作轻柔,带着股淡淡的药草香 —— 那是她常年熏染的艾叶气息,据说能安神。康熙紧绷的眉头竟微微舒展了些,没再赶她走。
     “皇上不肯喝药,怕是嫌药太苦。” 瑶珈瞥见案上的药方,黄连、黄芩这类苦寒药材占了大半,难怪他抗拒。她忽然想起母亲曾说过,高热不退时,用梨汁和蜂蜜调和汤药,既能去苦味,又能润肺。
     “李德全,” 她扬声唤道,“去御膳房取些新鲜的梨和上好的蜂蜜来。”
     李德全愣了愣,见康熙没反对,连忙应声而去。惠妃和德妃恰在此时进来,看到瑶珈在榻前侍立,惠妃的脸色顿时沉了沉:“妹妹倒是来得快,只是这侍疾的规矩,妹妹怕是还不懂吧?”
     瑶珈没接话,只是专注地将梨去皮去核,用银簪挖成细茸,又舀了两勺蜂蜜拌进去。药汁倒进梨茸里时,褐色的液体渐渐变得清亮,苦涩味被果香冲淡了许多。
     “皇上,尝尝这个。” 她端着白瓷碗,用小勺轻轻舀起,递到康熙嘴边。
     康熙看着她眼里的认真,竟鬼使神差地张开了嘴。温热的药汁混着梨的清甜滑入喉咙,竟真的没了往日的苦涩。他连喝了几口,额上的冷汗似乎都少了些。
     “这法子是谁教你的?” 他的声音缓和了些。
     “是臣妾的母亲。” 瑶珈的动作不停,“家父在边关时常风寒咳嗽,母亲就用这法子给他调药。”
     惠妃在一旁看得眼红,连忙凑上来:“皇上,臣妾也给您带了些参汤,是用长白山的老山参炖的。”
     康熙却摆了摆手,目光仍落在瑶珈身上:“不必了,让她留下吧。你们都回去。”
     惠妃的脸一阵青一阵白,却不敢违旨,只能悻悻地跟着德妃离开了。临走时,德妃看了瑶珈一眼,眼神里带着几分赞许。
     接下来的三日,瑶珈几乎寸步不离地守在养心殿。白天,她

第29章 侍疾获圣心[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