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45章 逃出生天?永别了牢笼![1/2页]

三国:袁公拒见?找找自己的问题 喜欢吃牛蛙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那一夜两人在屋子里到底吵了什么,后来如何和好,典韦和贾诩到现在都还不知道。
     贾诩有此旁敲侧击的问过,但是许泽把话题岔开了。
     所以这件事现在就成了众人心痒难耐的疑团。
     特别是陆议。
     许泽的开门大弟子,司职早上开门的那种。
     他已经几次开口发问,但都直接被呵斥,总之现在全力准备,将粮运开凿至青州,而后准备攻伐清河郡。
     不过,虽然不知抄了什么内容,但近日来治州之策十分顺遂,许泽拿出了几道内政之策,一一推行。
     且已经和鲍公谈妥,逐步将陈登、于禁的兵马北调,留刘繇独自镇守丹徒。
     大刀阔斧的政令发下之后,原本就是文汇新都的北海、琅琊商贾越发的多了。
     许泽力主开设的学堂被曹昂沿袭扩大,开设的储学堂足有二百余处,以识字为主,辅以些许粗浅的文论。
     重要的是,担任老师的都是出自陈氏、琅琊诸长、北海大儒等门下。
     未来或许会更有出路,这种地方,出身背景很单薄的商贾非常喜欢,他们更愿意将自家的儿子送入学堂,拥护曹昂的政令。
     同时自己再将生意做到北海、琅琊,主营文墨,加上本地的商盟,也就是卫氏和徐州糜氏的上千车马,可以四通八达。
     青徐,已在数年之内完成了转变,成为经济、文化的命脉。
     这和许泽超前的才干、灵感的确分不开关系,但是举国之力扶持,才是真正的推动之举,更何况,世家在自觉占许都无望之后,将目光转向别的地方。
     青徐就是最好的选择。
     其地理在腹地,边缘靠海,可兴内外渔业,且被许泽多年劳苦通达驿亭、漕运,日后南北修筑运河便可通航,肉眼可见的未来大兴之地。
     现在真要说两人达成的共识,恐怕就是未来扎根于此了。
     唯一需要防备的,便是许泽、陈登反复提及的黄泛之事。
     有了这些政令、调令,文武皆是感受到了其中运筹的暗流涌动,在期待着真正下令出兵的那一日。
     如此按部就班的劳作、工事一天天过去,忽然有一日许泽收到了一封密报,其上只是歪歪扭扭的写着:有异动。
     落款是“南山樵夫”,许泽暗笑了一声,苦笑摇头,和贾诩说道:“你看看,这不就上钩了吗。”
     “嗯,看来老朽的判断无错,秋收还远,而今诸事平稳,找点事做倒是也不错。”
     贾诩轻抚胡须,笑着感慨道。
     ……
     六月上旬,忽而有一夜,自司马府出来了一个四轮车,自家中到城南,一路过南市似乎要去月桂楼阁,很快被校事跟随。
     远远得见似乎是司马懿,毕竟现在司马懿双腿不方便行走,是城中少数用四轮车出行的人,早在这段时日逛市的时候为人所知。
     原本校事人手不够,但恰好被许都府文学掾甄俨窥见,去校事府告知了赵达。
     他和赵达也算是旧相识了,当年在客馆被赵达羞辱了一个多月,一怒之下又怒了几个月,最后学会了和自己和解,此后见到赵达都是笑脸相迎。
     赵达当即抽调校事前去查看,猜测这司马懿应该是想向南出城,至外城见什么人,于是一路跟随。
     果然,至内城后,跟随出城的人潮离去,搜查并无异物,且城门守将并没有盯梢司马懿的任务。
     毕竟司马家也不是敌人,至少司马防还是京兆尹,身负要职。
     到了外城即将

第245章 逃出生天?永别了牢笼![1/2页]